大学里的第一步就是“止”,在佛家把“止”叫“戒”,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和大学里的知止而后有定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是儒释道,殊途同归,大家都要首先修这个“止”。

为什么要修“止”?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最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着去做任何一件事,而且我们经常不得不为自己的情绪买单。大部分人的眼耳鼻舌身对周围的感知,受这些欲望感知牵动以及认知障碍所困扰,经常处于一个负能量的、往下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人一定要觉察,定要知止,走出来解脱出来,不能继续跌,及时止跌。

人有两个方向,一个在不断的觉悟的,积极向上的能量体系;另外一个就是前面所述的,在不断的往下跌的能量,持续往下,而牵动我们的是那个欲望。但是这个下跌过程中,有一些人会梦醒、会觉悟,会制止。但是更多的人不知道“止”,会不停地起心动念,他对目前的精神状态不满意,很是纠结,而这种纠结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就是心态越来越糟,为了填补这些欲望和糟糕的心情,他们又会用一些物质世界的手段方法来弥补,用物质来弥补精神世界,这其实是饮鸩止渴。所以我们要学会及时止损,不要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救我们的慧命,要学会察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比如,我们生命的成长和身体健康问题,一个偏重于精神,一个偏重于物质。当然,二者是无法割裂的,一个人精神状态好了,健康状态也会好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精神状态不好,试图用健身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也许会有一些激励作用,但是不能治精神的本。

大学还告诉我们,“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意思是说:身为国君,要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就要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就要尽力孝顺父母;身为父亲,就要尽力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在各自的空间里都有游戏规则,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我这辈子,在我自己的岗位上,角色上,遇到的事情都是应该遇到的,我们要学会去思考,这件事在告诉我们我们什么啊?我们都是在解答不同的人生应用题里,我们往往侧重于去解决问题本身,但很少去思考其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这件事成败与否,其实都在帮助我们提。成功了,证明我们的自由度已经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维度;没成功,则是在提醒和帮助我们,去觉察我们内心有什么障碍?我们就去止损,停止不该有的欲望和杂念,补偿内在的障碍,当我把内在的问题看清楚了,紧接着就会像佛家说的“心念一转”,当我们转心念的时候,整个环境和对方的心念也会跟着转,事情缘分也就跟着对了,事情就有可能做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