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语言习得也许没那么重要

最近,其实一直以来都流行这样的观念:

----想要孩子英语好,父母的英语一定要学好。

----你看人家孩子英语学得真好,父母英语肯定也不差。


爸妈一定要英语好,孩子才能学好英语吗?

就着这个问题,我想问几句。

NBA 顶级篮球运动员的父母也都是 NBA 球员吗?

打进足球世界杯的球员的父母,也都是足球高手吗?

是不是科特柯本、邦乔维的父母都是音乐奇才?

不都是,绝大部分都不是。

说到语言,非英语国家英语好的孩子,父母都英语好吗?

同样也不都是,绝大部分都不是。

甚至孩子的语言主要来自父母这个说法都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人类天生就可以学习语言,基因赋予了我们这个能力,你所在的环境,决定了你学习哪个语言,如果你生在中国的北方,自然而然学到了普通话,如果生活在英美,自然习得英语。

正常的环境里,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开始跟他们讲话,甚至更早,还在孕期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讲故事、唠叨日常。当他们第一次发出声音、开始能嗯啊发声、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就鼓励他们开口,如果有一次偶然发出了类似“爸爸”“妈妈”的发音,父母就会乐的要命,到处宣扬。等孩子大一些,可以带他们出去的时候,父母的嘴巴会不停的给孩子讲述周围的事物,仿佛他们能听懂,有的甚至会讲好几遍“这是小狗”“这是花盆”“这是隔壁王阿姨”。我们或邻近也会问他们问题,如果他们不回答,我们就会替他们回答,等他们开始说话的时候,我们就鼓励他们多说,如果犯了语法或表达错误,我们就会耐心的指正,甚至多说几遍让孩子重复。在这种鼓励下,我们的婴儿开始在一岁说话,两岁就可以讲一些简短的句子,三四岁就可以清楚的沟通了。他们成了这个语言的熟练使用者。虽然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时候还不识字(无论是英文还是汉字)

这个过程中,我们理所当然觉得孩子的语言是从父母这儿学来的。

这是我们“正常”的生活环境,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不会有新的观察,我们再看看“不正常”的环境。

独立研究者朱迪哈里斯在剑桥读研究生时候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时她住在剑桥的一个房子里,房东是一堆俄国移民,带着三个孩子住在楼下,楼上分租给学生。房东夫妇彼此用俄语对话,他们跟孩子也说俄语,因为他们的英语很破,有浓重的俄国腔。但是他们的小孩,从五岁到九岁,个个说着标准的英文,完全没有一点俄国腔。也就是说他们跟邻居小孩一模一样,说的是波士顿-剑桥一带的口音。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家在山东农村,5岁时候,同姓的一个大叔一家三口从东北迁回山东老家,做我没多远的邻居。来的时候一家三口都是标准的东北口音,到他们家玩的时候,他们三口的对话也是东北话,几年之后夫妇两人口音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和我同岁的小孩很快融入了当地的孩子群体,口音已经是典型的山东娃。

在中国,许多像我的邻居一样,带着孩子迁到其他地区的家庭,也出现同样的状况,小孩子的语言不再跟随父母,大部分或全部融入到了迁徙地的说话方式或习惯。

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新移民不会从他们的父母身上习得当地的语言或习俗。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所说的语言,或者腔调并非父母的语言和腔调。

想想聋哑人的家庭,一般聋哑人是会和聋哑人结婚,但是他们的孩子90%是听力说话都正常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无声的世界里,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也不会给他们语言的安慰,父母不会教他们认识周围的事物,没人鼓励他们牙牙学语,从未有和父母语言的沟通机会,父母也不会听到孩子发出声音,不好因为孩子喊出爸爸妈妈并因此而欣喜若狂。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失去了我们认为的语言学习极其重要的经验。但是父母语言能力的缺失并没有妨碍他们长大之后也学会了本地的语言,成了这个语言的熟练使用者。

在许多文化社会里大人是不教婴儿或者小孩说话的,因为他们认为说话是小孩的义务,不是父母的责任。心理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说,在有的文化里,母亲是不跟尚未说话的孩子说话的,除了偶尔责怪他们或者让他们做事之外,因为小孩子反正不懂大人说什么,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个跟他们沟通呢?这样文化下的小孩跟美国2岁的孩子比起来,他们在语言发展上是迟缓的,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所有的孩子都成了母语的熟练使用者。

也就是说,孩子从能和父母沟通的正常家庭、从迁移了语言环境的家庭、从不会说话的聋哑家庭、从不和小孩沟通的文化家庭中都掌握了本地或新的语言,而且如果有幸可以上学深造,他们会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成为这个文化中合格的公民。

那我们要重新考虑下,语言和父母的关系了。

是不是父母和婴儿沟通只是我们的一种文化习惯,而非孩子习得语言的来源,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并没有任何影响?这个听起来脱离了我们日常的感觉,不大好接受。

如果不是父母,那孩子的语言从哪儿习得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语言习得也许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