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变量》之慢变量与小趋势

罗胖跨年演讲独家首发了何帆老师的新书《变量》,一如既往,我都会买两本,一本给自己,一本给爱人,这个习惯从2017年开始。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彼此的认知始终能有交叉进步的可能。

在《变量》这本书上市前,就已经订阅了何帆老师在得到的《何帆报告》,何帆老师立下的宏愿是要用30年的时间,记录下中国的变化,写下一部30卷本的中国发展史。其时,我是看到这个给我带来深深的触动的。

也许《变量》是自己近期阅读最快的一本书,其中提到的很多看问题的视角,研究问题的方法论,都值得认真读上几遍,细细品味之后加以实践。第一篇我就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老师提出的两个概念:

慢变量与小趋势。

什么是慢变量,什么又是小趋势?

大树模式

面向未来30年的历程,我们已经站在了一片没有航海图的水域,一系列可能的变化都可能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认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确定性去预测未来30年的不确定性。经历之前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赶上或者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我们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别人上百年走过的历史,站在了台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没有参考答案,答案只能由我们自己去找出来。

一步步写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历史像长河一样流淌,是写历史的“长河模式”。

何帆老师说到:

当我们试图理解中国未来30年的变化是,实际上是在观察一棵树。

一棵树,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有人可以看到一整棵完整的树,有人看到的是树根、树干、树枝或者是树叶,也有人能根据树叶的掉落情况去判断一棵树所处的外部环境,判断一片森林的生态是否完好。

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一棵树。广角、显微镜视角、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等等。

大树模式是多维度的,它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体察母体的生命力。

历史感

我们都会发现,时代变化如此之快,身处其中的我们无法抓住那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我们就感觉自己像一片空中的棉花,赶不上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们无法给自己在这个时代找到一个确定的定位,我们到底身处何方,是大家的共同问题。

何帆老师说,我们需要历史感。

历史感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历史感是一种通过知识积累、长期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然的顿悟形成的直觉。

就如我们熟悉的那句卖油翁的话:

无他,手熟尔。

有历史感的人,就能从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找到确定的那个点,做出与时代相称的判断,搭上时代的列车,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到达远方。

慢变量

今天天气预报说会有台风,海上会有巨浪,但是只看天气预报,我们不会知道为什么。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引发潮汐现象才导致了上述天气预报的产生。天气预报是快变量,月亮和太阳是慢变量。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类在6万多年前走出非洲是快变量,但是之前需要发明衣服确保足够少的能量消耗、掌握搭建住所的技术、会使用武器保护自己和同伴(有时用来杀死伙伴)以及进化出语言,只有这些慢变量都具备之后,才可能支撑人类走出非洲。

这就是慢变量的威力。

慢变量是一种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

何帆老师在书中提到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

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

小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马克.J.佩恩的定义:

小趋势就是占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

从何帆老师研究的角度,关注小趋势的两个原因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显著,大趋势不足以准确描述社会的多向度发展。

从社会演进的角度看,很少出现泾渭分明的新旧交替,新的观念、新的现象往往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趋势发源的,这些小趋势原本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却能引起社会风尚的深刻变化。

这个道理与吴军老师在《科技史纲60讲》中提到的预先要求和依赖技术有相似之处。

那些先决的技术,称之为“预先要求”(pre requirements),那些从先前技术中发展出的新技术,称之为“依赖技术”(dependent technologies)。

比如让炉温达到1300度是烧制瓷器的预先要求,而瓷器就是依赖于炉温的依赖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新之说,任何的新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非常容易看到这种小趋势的存在。2017年开始火爆的喜茶,可能我们身边那些完全不起眼的地方小吃。互联网平台是大趋势,自媒体是小趋势。很多我们在享受的东西,其实都是那些小趋势,只是之前我们没有用一个词语来给它们归类,只是觉得这个就叫流行。

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 未来小众才是主流。

《变量》会介绍5个变量:

大国博弈。

技术赋能。

新旧融合。

自下而上。

重建社群。

推荐一起阅读。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变量》之慢变量与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