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习数据,变革课堂教学

通过学习陈蕾老师的讲座《聚焦学习数据,变革课堂教学》,反观自身的课堂教学,我对课堂生成的数据,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是,要把握教学核心,应该更多的是学生把课学好。那么在学好这个过程中,更多是需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在我平常的课堂互动中,更多的确实是一问一答的个别回答,而其他学生只是一种围观游离的态度,没有思考,甚至发呆。有时组织的小组活动,收效甚微。虽然这种互动发动了更多了学生来参与,看似进阶升级了,但因为任务下发后,并没有很好地分配任务,导致还是有个别孩子没有真正参与讨论。甚至,有时候因为任务太明确了,他们只顾负责自己的那个部分,没有认真倾听吸收他人的观点。所以,有时在随机挑选组里成员回答问题时,学生并不能把组里成员的观点阐述清楚。所有,有效的小组活动要继续推进和尝试。

其次,理解数据内涵。关于学习数据,它产生于学生有学习任务或活动之时,也有众多的表现形式,有选择题统计图、文字、思维导图、图画等。这些都是课堂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成是比较具有挑战性,所以随之而来应该做的教学策略是不确定的,需要老师的智慧。但,生成的课堂却是最精彩的,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这同样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最后,聚焦数据定好教学决策是最重要的。陈蕾老师分享了几种情况,刚好也是平时我在课堂常见的。

一是图文数据,分享学习成果,关注个性表达。课堂有时会让学生现场写,写完拍照上传。那时,我并没有过多考虑拍几张,是一张,两张,还是多张,显得很随意。根本没有考虑背后的数据然后作出决策。比如只选一张时,是因为典型的示范还是典型的错误。但只展示一张,只有一个学生与教师在对话交流之外,其他学生依然是相对远离的。如果拍两张,又是基于什么目的呢?有时是对比,有时是类比,有时是补充等。所以,要找出差异。这也是很考验教师的。因为,教师必须在巡视过程中,快速地挑选出有差异性的照片。但毕竟学生这么多,只展示一两张,不能全面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时需要拍多张照片,特别是小组活动后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了,都有产出学习成果,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让学生的作品都得到呈现,一方面可以看到多元的成果,让更多孩子的想法被看见,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鼓励,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

在学《列夫·托尔斯泰》时,我在PPT上呈现了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写两三句的外貌描写。这时学生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这时我就展示了很多张,但有些描写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有些浪费时间。我反思,是自己没有挑选一些呈现不同描写不同角度的作品来展示。接下来,要刻意练习。

二是数字信息,看见真实思考,实施精准决策。做选择题而呈现的柱状图是很直观的。比如在大部分学生都做对时,可以选择在课堂上不多说,然后极少数做错的同学可以课后再单独辅导。而第二种,如果选择题有两到三项的答案比较下平均,那么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可以这样处理:可以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不一定是四人小组,二人小组也可以。因为,答案不同选项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在小组内是可以通过同伴分享阐述来解决的。紧接着进行二次作答,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了。最后再随机挑选一些从错误答案改到正确答案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就基本能解决这道题了。关键是能看见学生思考改变的过程。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所得。当然,如果能通过精心设计一些选择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是一些主观开放题,发散思维,那就是更高级别了。

我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讲到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两个事件和藤野先生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写?一开始选择,很多孩子认为没有关系。后来,我让他们小组四人讨论,有些孩子们会结合全文的角度,慢慢地总结出,这两件事虽然与藤野先生无关,但和全文的爱国情感线索是串连在一起的。再做二次选择时,基本所有学生就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本文很重要的问题。就在数据呈现和同侪的合作下完成了理解。当然,这个答案是比较统一的,没有呈现多元化。平时还是要多设计一些多元化的题目,发散学生思维。

王绪溢博士说:教学总是要回归到人,数据、科技其实会帮助你更贴近人。在平时的课堂上,应该多让数据协助我们。当然,数据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在平时的课堂多尝试,多发现,多练习,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眼,快速地做出精准的教学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焦学习数据,变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