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爱过

作为数学院的同学,看到外甥烧烤店的数据,居然有点兴奋。有点无语,本科留下的后遗症么。

当初在数学院,虽然自觉智商还可以。比如通过率最低的拓扑学,我们班就过了两个同学,我,还有一个考试抄我的。但是面对数学系的天才,瞬间被碾压的渣都没有。在我研究VC函数的时候,头疼各种模块,我们系天才的编程同学已经用VC做了一款计算器,可以解答N维方程的那种,亮瞎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分明是成人版和幼儿版的差别。以致于,我交作业都不敢抄他的,因为实在太6了。

我们这个专业是计算数学,具体说来,就是研究算法的。同样实现一个功能,底层的算法不同,会导致处理时间有快慢。数据量小,差异不大,数据海量的时候,相应时间就差别很大了。在这种专业,就会体会到,比我聪明的人还比我努力,那我努力还有什么用?数学系教授也有很多个性张扬的。比如讲实变函数的教授,上课都是自顾自讲话,从来不提问,也不管同学反应如何。教授说,反正你们也听不懂……这位教授年纪轻轻就发表了N篇国际期刊杂志论文。当上教授也就30多岁。当然,后面出了一个学弟,本科的时候,破解了一个世界著名猜想,然后28岁正教授。衡量一下自己的智商,我默默的转金融了。

数学到金融,那基本是降维打击。记得商学院的老师跟数学院的老师,讲一个经济学模型的时候,数学院的老师听到模型提起兴致,打算好好切磋一把。听完之后,嗤之以鼻,这也叫模型。在数学系的概念里,模型没几个微积分,维度都不好意思开口。当然,从数学转金融之后,脑袋就费了。所以,工作之后,我寝室的女孩跟我说,她平时跟先生的娱乐活动是,靠床头做几道逻辑题,活跃放松大脑。

人生谁又懂呢,当初觉得我这辈子不想搞计算数学,生活在一个抽象的世界,每天脑袋里都是各种符号。可是,居然,相隔这么多年,看到那么多数据,有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感。

如果说让我回味一段大学时光,我还是很怀念吃过午饭不睡觉,一个人坐教室,默默看着我的C语言,数学分析的日子。还有那个特别可爱的讲数学分析的老爷爷。让我选专业,我还是不会选择那些热闹的社科专业,比如什么管理,什么营销。我喜欢数学,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次听到做金融的同志口吐各种新鲜名词,比如“供给侧改革”,“左侧交易”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质朴无华和真正的硬逻辑。但是金融更加贴近生活,不准确,但是好用。

未来,数据分析师会很有钱途。随着科技产品不断的渗透生活,我们有海量的数据,应用场景,用户数据。客户容量够大,产品组合类型够多的公司几乎必然用到大数据分析。但是,数据要管用,还是要懂业务,才能穿透数据背后的内涵,才能实现用数据辅助经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