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自于民间俗语。鲁迅先生在评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的时候曾经用了这句话。这句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

通常用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甚至有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错了,还在一意孤行地进行。

事实的确是这样。教学时间长了,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学生也就多了。通常在学校不守规矩,无论你如何说教激励都无动于衷的孩子,很多情况下,问题的根源都在家长。

小王,班里一个倒数的孩子。这个月的月考语文居然一个字不写就交了。语文从小学到初中,学不好有可能,但一个字不写就是态度问题了。我把他叫过来,说:“小王,你这样的状态无法在学校待着了,中午回家跟妈妈提前打声招呼,看这样子快熬不下去了。”孩子听出了放弃的意思,直接扭头赌气说道:“我考不考学和做不做试卷跟你有啥关系?”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我气急败坏的把这个情况跟家长汇报了,勒令其中午回家把答题卡重新做。下午来了,还是绝大部分是空白。作文也仅仅写了小学生二年级的水平。随即,我就给孩子妈妈打过电话询问情况。孩子妈妈说她不知道这个情况,中午一点多就上工了,走的时候叮嘱了下孩子,不清楚孩子做得怎么样。

我把不满和孩子在校的状态又跟家长发泄了一通。这其中主要还是因为从来没想放弃过他,只要上语文课,总要叫醒他,总想着那:你多少学点儿不好嘛!

我有我的理由,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家长有家长的理由。我们无效地沟通,导致我们个体的焦虑和无奈,最终让问题越发严重。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必须学着让自己从这种关系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站在高处来化解心结,让自己能统筹安排来缓解问题,并使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们是可怜之人。难道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沦为“可怜之人”吗?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