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伤害他人四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一项实验,实验者让斯坦福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做一项有趣的绘画活动,同时一个成年人在房里的另一个角落,那里有组合玩具一——万能工匠、一个锤子和一个充气娃娃。在玩了一分钟万能工匠之后,成年人站起身,对充气娃娃进行了持续10分钟的攻击。她用锤子重重地砸它,踢它,把它扔来扔去,一边还大叫着:“揍他的鼻子……把他打翻……踢死他。”

        目睹了这次突然爆发之后,小朋友被带到另一个屋子,里面有很多漂亮可爱的玩具。但在两分钟之后,实验者打断了小朋友,说这些是她最好的玩具,她必须“把它们留给别的小朋友”。受到挫折的小朋友到了另一个房间,里面有各种玩具,有的可用于攻击,另些则不能,其中包括充气娃娃和锤子。如果小朋友没有看到成年人富于攻击性的示范,他们很少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动。虽然有挫折感,他们仍然很平静地玩着。但那些观察到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小朋友则很可能拿起锤子击打玩具娃娃,这一现象的发生概率要比没看过的小朋友高出许多倍。对成人攻击行为的观察教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

        班杜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发攻击行为。

      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自己或看到别人表现攻击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

        家庭。身体富于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有惯用体罚的父母。父母用尖声训斥和拳打脚踢管教ta们,从而塑造了ta们的攻击。这些家长通常也受过来自ta们父母的体罚。受虐待是孩子日后并不一定变成罪犯或者虐待子女,但其中30%的人确实对自己的孩子实施了类似的虐待。暴力结果往往是滋生新的暴力。

        文化。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儿童玩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和观看暴力电视节目都会影响ta们的攻击性。在电影《街头日记》中,每天面对暴力事件的学生们学会了以暴制暴。

        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攻击性的榜样,都可以习得攻击性的反应方式。同时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是由挫折、疼痛、受辱等令人不快的体验激发的,这些体验在情绪上把我们唤醒。我们是否选择攻击行为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当攻击看上去比较安全甚至会带来好处时,我们在被唤醒之后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 比如:孩子想买玩具,家长不给买。以前孩子哭闹得到过其他东西,那么这次孩子也会采用哭闹着的方式要玩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伤害他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