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读感

前些时日因为思想上的迫切需要,我尝试了各种途径去寻觅“鸡汤”文,随之进行了沉浸式恶补,在众多“鸡汤”中不免有“毒鸡汤”混入其中,但还是被我找到了一些有益身心的佳品,这本名为《次第花开》的书就是佳品之一,特此与各位分享。

这本书的作者是身为藏传佛教上师的希阿荣博堪布,我要先来科普一下“堪布”这个词。这个词多次出现在书中,我一度认为这是人名组成的一部分,直到书看到一半时我才有所察觉,这应该是个称位。“堪布”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的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举凡深通经典的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的学校)的主持者,皆称堪布。这样看来作者希阿荣博堪布不仅是佛教的信徒而且还是在那个领域有一定声望地位和影响力的人,所以,这本书并不单纯只是某位信仰者的闲来之笔,它更是一部具有开示和教化意义的明灯宝典。

我好像一直说自己不是个有信仰的人,确实如此,因为真的没有哪个领域能让我完全信赖和执着追求的,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应该算是普遍现象了,现在的人都太顾着眼前的得失也太看重实际的东西,对精神层面几乎没有要求。就算是精神空洞,似乎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填补,也许现实的名利追逐不能得偿所愿,但浑浑噩噩的好像也是可以混下去的。尽管如此,我非虔诚的佛教徒但并不影响我对其存在的认可,存在即合理,这就是我的态度。我相信佛学能存在之久,留传之广,一定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的,我坚信它绝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更不是糟粕,而是另一个领域里的精神传承,我觉得你可以不信任它但一定不可诋毁和诽谤它。

修大乘佛教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也为了让众生得到解脱。这是我从书上理解来的,非常粗浅,也可能很不准确请佛祖莫怪,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那何为解脱,简单说就是要摆脱轮回的痛苦,彻底把自己从这样周而复始的痛苦中解救出来。那又何为轮回痛苦,人间苦痛分为八种,这是你无论贫穷富贵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的,这八苦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前七种大家应该都能明白,“不欲临”可能就不大清楚了,我解释一下方便你们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的降临,这就是不欲临的苦。当你了解了人生八苦以后你就会知道,你在往复的轮回中是要一直不停的经历这些苦难的,而修行之人想要摆脱的就是这些苦难。我先要在这里郑重强调一下,人家说的是解脱,是解脱啊可不是让你轻生,方法是修行并不是教唆你自我了断,你没听说哪个修行人是自杀的吧,人家都是圆寂,所以你要知道区别在哪儿,人家是为了摆脱轮回,但你轻生还是要经历轮回的,兴许轮回到下一生还没这一生过的好呢,所以看书看到点上千万别偏激了。作为普通大众,我们没有修行人的精神境界也没有那么高的精神追求,但却可以善用高境界人的开示为我们日常所感受到的不快、痛苦指点迷津,也可以驱除心魔,避免一不小心被心魔嗦摆再给自己和他人增添厄运,至少吧,我们希望自己最好能松松快快的过完这一生。

上面说到了轻生,那我就再多啰嗦两句。书上有一段对厌世特别精准的解读,是这样说的“有些人的厌世本身就是贪心、嗔心、执念深重的表现,而有些人的厌世则是源于对真相的洞见,看见世间种种追逐的无结果无意义,正如以前的大成就者所说:时间的事就像儿童的游戏,可以一直玩儿下去,可以随时停下来,也就结束了。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缺憾、不满足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这段文字大可理解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说厌世分两种,看不开的和真正看开了的。第二个层面是说,只要你还在轮回中就会有缺憾、不满足,就会有得不到的,这不是轻生能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得出了以下结论,绝大多数凡夫俗子选择轻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贪嗔痴和执念,你觉得是你想开了实则是你还没真的看明白。而极少数人虽然是真看明白了才选择轻生,但脱离了此生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轻生并不能结束苦难,想要彻底结束苦难就要从修行中寻找彻底的解脱,摆脱轮回,要是没有这样的境界那就趁早好好活着,别动不动就死啊死的,要知道人死了才什么都改变不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说到修行,都说人生本就是场修行,你们是不是都听过这句话。我想这句话之所以能被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它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更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在生活的磨练下成长起来的。但通过书上的开示你会知道,其实是我们误会了,以为过生活就是修行其实不然,至少这不是佛教中所说的修行。书上举了个例子就很通俗的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修行。“你经历的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会认识到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能推己及人,由此能心生悲悯,这是修行。所以说,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经验、顺境逆境,痛苦快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你看,这解释的就很明白了,生活本就是场经历,如果你能从经历中得到智慧能加固自身那就是修行,否则经历也就只是经历,变不成修行。所以我们要善于在经历过后进行总结归纳,看看能从中汲取些什么让我们在未来中获益。

下面就要聊聊无常了,这个词曾反复多次的在书中被提到。大概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越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害怕。人们与无常的关系就是如此。书中对无常有很多解读,其实说到底无常是什么,无常就是常态。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并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书上给出了克服这种恐惧的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这里我就不过多复述了,有困惑的朋友可以自主阅读。反正我看完确实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你认清了无常就是常态的时候,恐惧感就会消减很多。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的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来就该经历种种,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的应对生活的难题。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由于无常是常态这个概念的引入,就会出现一些特有意思的人,他们会反过来看待这件事。他们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都会消逝,那么大家满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后果了,也不必精进追求什么,反正到头来都是留不住都是一场空。这时候,我就顿感佛法的严谨和慈悲了,因为佛陀在指出无常的事实之后又开示了事物背后的另一个真相,这就是因果法则。因果法则的存在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无常之中,它最精准的为我们的行为指引了方向。书中有句话始终让我念念不忘,它说:想知你前生,只看今生便知,想知你来生,便看现在所为。也就是说,认识无常这件事你只能正面去接受,绝不可反向推论,因为当你得出了可以为所欲为的结论后,便会有因果来对你进行制衡。这是多严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我由衷表示赞佩。

除了无常,除了痛苦,人很多时候还会有心魔。很多时候人就是执拗的不能自拔,明明知道自己怎么了也清楚其中缘故但就是固执的不肯放过自己,总是在反反复复中纠结、拧巴,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执着好像并不因为事情本身,因为事情很快就会随着时间流逝成为过去,你抓住不放的其实只是那时那刻让你肝肠寸断的感受而已,然后不停的回味当时的痛苦感受来折磨自己,这也是一种刺激。就像书上解释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痛苦感受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论和议论。这还解释的不够清楚么,你与其用反复忆苦来折腾自己,然后久而久之的让自己信以为真,倒还真不如干脆认为这只是寻求刺激的一种方式,刺激爽了就算了别没完没了的。书上说,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而后书上也给出了开示,它指出自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自律可以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我认为这点说的特别好,我要承认的是,我就是那个爱在脑子里编故事的人。我极容易把一丁点的感受无限放大,放大到自己都很难接受的地步,我也经常会沉浸在自己编的故事里拔不出来,因为我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和莫须有的情节让它变的丰富且更具有戏剧性,而我就是剧中人。但最让我痛苦的还不是我给自己编故事这件事,而是我会认为那个故事就是真的,也就是说我迷惑了自己,这个就很可怕。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件事的呢,可能就在不久前,因为现实中所有的情节和人物都匹配不上,我忽然就问自己我到底在难过什么呢。写书评这个习惯虽然是偶然开启的,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确实是很好的出口,也许哪天我一激动就把脑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都写了出来,写成一部小说,说不定还会很畅销呢,呵呵。如果我能一直坚持的写下去,这就是一种自律,我相信这对自己一定是有益处的,所以我不会放弃。

关于这本书,我为自己感到庆幸,我现在看书有个习惯,我会把自己喜欢的好的句子或段落用笔画出来,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看的书里划线最多的一本。对我来说它确实起到了开示的作用,我也希望它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佛法的博大精深本不是三言两语或者一本书、几本书就能阐述的清楚的,它之所以会存在至今信徒众多我相信也是源于它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慈悲和行善,它说世间有因果也是在劝善不要心生恶念,所以我们可以不信仰它但我们还是要对它有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本书会受很多人喜欢也是因为它能通俗易懂的在现实生活中为我们解惑和开示,人总有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在别人帮不了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如何自救,愿这本书可以给一颗受伤的心一个安定的港湾,愿迷茫的人可以不再迷茫,愿执着的人可以放下执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次第花开》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