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古画 一首新诗-004

倪云林艺术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技法发挥到极致的得意之作;近景陂陀一片,五六株杂树如文士君子一般屹立其间,高洁清旷;中景湖水淡荡,空明澄净;远处几层矮坡,起伏有致,淡墨轻岚,没有一丝人迹,没有一声鸟语。静与道契,寂如枯禅,意境荒疏简远。”

【一幅古画】

《渔庄秋霁图》

元·倪瓒

一幅古画 一首新诗-004

此画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秋,倪瓒寄居在友人王与浦渔庄时画,与其在45岁所创作的《六君子图》对比而言,艺术的面貌已经基本固定和成熟。七十二岁倪瓒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便补题诗款: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慷慨。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郑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一首新诗】

《渔庄秋霁图》-倪云林-1355-生平[1]

乔红吉

叶子的声音没有来过,七十四片[2]叶子

重叠。最先[3]闻到花朵的是叶子

最后也是,泥污溅起的洁白羽毛[4]

重新坠入山林。白马蹄印带走叶子编织的鱼鳞[5]

水底游出新的鱼群

来自波涛的眼睛都是叶子[6]

绿色的追问秋天会回答[7],波纹就是叶子[8]

一束倒影被针头注进叶脉[9]

山林倒在大地上的样子[10],一次人生的叶片长成了

血慢慢变色

云是叶子的回声[11],影间漫步

舌是唯一的一片叶子[12],多年依山傍水

2019.5.25

注释:

[1]在一幅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时介绍画家生平,是有意为之,此时倪云林的风格已经比较成熟;

[2]倪瓒一生74岁,这个数字没有其他延展含义,叶子无法重叠,年岁无法重叠,年岁和叶子却可以重叠;

[3]最先和最后,限定了花朵的开与败,客观陈述引起诗意,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有任何修辞却胜过任何手法,化境也;此时叶子是一个理性的旁观者,能看着生与死,便是超越着生与死;

[4]倪云林爱洁成癖,人的基本生理行为到他这全是“肮脏举措”,闻名的如他的“香厕”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还有他把一名歌姬领回家却担心其不洁,一晚上没有做别的,反复让歌姬洗澡,直至天亮还停留在检验洗澡结果;生理的洁癖多少都会影响到心理,而像倪云林这般洁癖实在是登峰造极,千古一人,所有才有这句“重新坠入山林”,归入自然,化为无形,这是倪瓒在心理上对生理问题的处理和接受方式;

[5]水是用空白来表现的,因此空白处最见想象空间,叶子编制的鱼鳞就是波纹,白马曾经过岸边,而骑白马的人是谁,可以随意联想,波纹的“虚”与蹄印的“实”一并发生在虚构的想象里,就是二度的对比,本因更虚,但因对比和画面感的营造将水底的鱼群也引了出来,波光、鱼鳞、马蹄印交相辉映,闪烁水的故事;“新的鱼群”对应倪瓒不断精进的艺术手法,我们从他传世画作的分析中看到这一进展,而在当时,回到倪瓒的时间里,他是慢慢经历着自己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倪瓒白马的注释:倪瓒有一匹白马,纯白无比,有一次他母亲生病天下着雨,葛仙翁要求用那匹白马来接才同意为其母诊病,他只好同意,结果可想而知,白马在泥污中被弄的一塌糊涂;

[6]故事此起彼伏,水中波涛也要有眼睛才显得更加迷人,而这美好事物印在叶子的意象上,成全了这个贯穿前后诗句的意象;

[7]绿色与秋天对立,是经历时光磨砺之后的经验之谈,是真诚的求教得到的饱满回答,是对自我的追问?

[8]前文叶子=鱼鳞,此处叶子=波纹,所以鱼鳞=波纹,叶子的动,在风中的飘动,鱼鳞的动,在波纹上的动,整个意境不是萧索和冲淡,而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诗意映照着画境,是对倪瓒心境的再创造还是对画面的误导?

[9]错乱了么?因此有一束倒影-理性、暗淡、晦涩的倒影注入叶脉,叶子的光、鱼鳞、波纹都将发生什么?

倒影作为一个意象,可以有多重解释,过往的悲痛经历、世道的变故和艰难、艺术追求中的失败、自我怀疑等等,最终都汇总至一团墨,以倒影的形态注入艺术创作,因而内涵丰富,卓尔不凡;

[10]山林不会倒下,倒下的只有影子,是对上一句的呼应,画上的叶子在此之前,也许是倪云林的,也许不是,但此时就只能是倪云林的叶子了,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血在变色,是本质在变,是基因在变,云林的作品在画史上的变化,也是如此;

[11]此时叶子的意象已经丰富,云和回声重新将意境定位在画意当中;画中没有云,而画境中可以有,诗意中可以有;云的方位也引导着欣赏者的思绪和视线,这幅画主题表达清旷、荒寂,但这一过程是经由画家鲜活的前半生经历体悟后的选择,如果一个人一生下来一开口就是“看破红尘”,那将是多么恐怖的一幕,诗句填补和说明了这一过程,从散家财之前的富贵生活轶事到漂泊后重新发现的“鱼群”,到倒影注入血脉后成长,画家完成了人生、艺术、心境的提升历程;而云,另一片空茫世界,跟画家构建的、诗句构建的新领地连接,给人更广阔的空间;

[12]舌在树上当然是修辞,此时无声胜有声;代表身体的舌头物化为自然之物,停止一切有声音的言语归于叶子的无声,这个更广阔的空间实在而不虚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便是文人们最终的追求;“多年”定义了这个无声世界的时间维度,“依山傍水”则定义了空间,此生如此,夫复何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幅古画 一首新诗-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