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心理科普读书分享(17)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一韦志中

    巧念咒语有智慧,教导有方才显效

巧念咒语把握度。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既能鼓舞人心又能摧毁意志,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在语言成为母亲管教孩子的主要功具的时候,如果过度过量之后就可能引发相反的效果。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在母亲身上最为明显。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母亲的“紧箍咒”就会呼之欲出了。念第一遍时孩子是内疚的,第二遍、第三遍时,孩子开始感到不耐烦,念到第四遍、五遍,甚至N遍时,孩子会彻底反感,以至于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这个过程来看,第一遍批评往往是效率最高的时候。每受到一次批评,孩子将有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的时间,但很多母亲往往还没等孩子充分体验挨批的心情,就开始了第二轮“轰炸″,就这样降低了第一遍批评的效用,而接下来重复的批评就成了单调的“声音",犹如蜂鸣,让人头疼。

《西游记》中观音将“紧箍咒"授权给唐僧使用,自从唐僧有了这一特权,孙悟空做事免不了要看他的脸色,因为只要唐僧不高兴,“紧箍咒”一出口,悟空就要受头痛之苦了。但是唐僧也基本能把握这个度的原则,只要悟空有了悔改之意,便就立刻停止念咒。

我们的妈妈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有及时的关注孩子的反应?孩子是否有时候已经达到“超限效应”的顶点,开始有一些不耐烦地反应了?适时关注孩子的反应,便会知道何时该继续教育,何时继续下去会适得其反。其实,教育孩子原本是想达到让孩子明白或改正错误的目的,有时候却误以为说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记住,成了妈妈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不是复读机,她有情绪,不愿意记住,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再强加灌输,肯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开始似听非听,或者“左耳进右耳出”的时候,不妨休息一下,让孩子复述一下你要教育他的东西,你会发现其实他早就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教育效果已经达到,可以就此打住了。

紧箍咒不轻念。紧箍咒虽好,却不能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把握好念咒的时机,不轻易念咒,也是非常关键的。唐僧一向儒雅淡定,颇受世人尊敬,因此观音将悟空交给他管教,唐僧新得了紧箍咒这一法宝之后,就像得了万灵丹,我们会发现他念的是相对频繁的,而且很多时候带着发泄情绪的意味。

强烈的愤怒情绪有很大的破坏性,并且会伴随着认知紊乱的现象,很多犯罪行为也是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罪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了。因此,很多母亲会在骂过孩子后感到后悔,觉得刚刚怒发冲冠的那一刻,对孩子说的那些话太重了。例如“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成绩这么差,休学算了”,甚至“你还有脸回家”等,这些话充满了攻击性,可能带有羞辱、谩骂、讽刺等,而孩子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无可挽回的伤害。

在愤怒的时候教育孩子,还容易引起孩子的误解。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对咨询师说:“我觉得我就是我妈的出气筒,他每次骂完我之后,就很舒服的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生气一一责骂一一愉悦”,当孩子发现母亲的行为有这个链接关系的时候,他对母亲念“紧箍咒”的动机就产生了怀疑,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其实,只要明白了不良情绪对人的影响,时刻提醒自己,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五十八回第二次逐出悟空,悟空再次回来之后,唐僧基本没有再念过紧箍咒,一方面是悟空的表现确实非常好,进步非常大,另一方面唐僧也在逐渐的相处中更加信任悟空,了解他的为人处事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讲道理的方式,知道点到为止,悟空便能理解。事实也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要获得良性循环,首先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就像唐僧后来对悟空的信任一样。然后是仔细体察自己的情绪,将“发泄情绪”和“教育孩子”做一个明确的区别,冷静下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分析、调整,等到相对冷静的时候再教育孩子会比较合适。不然,可能会将教育演变成伤害,造成亲子之间解不开的心结和误会。

念咒语分场合。母亲念“紧箍咒”,除了要注意分寸,也要注意场合,因为我们的孩子其实也是很要面子的。这一点唐僧就做的很好,在外人面前,他从来都是夸自己的徒弟,多么英勇善战,多么会降妖伏魔,即使在别人说他长得这么英俊潇洒,却收了个像雷公一样的徒弟时,他都极力维护徒弟的面子,说他虽丑但心地善良,而且多亏他一路保护才能到达西天。而悉数悟空几次被念紧箍咒的经历,都是只有他们师徒四人的时候,而没有一次是在公开场合念咒的,因此,悟空虽然怕他师傅代替观音母亲管教他,念他紧箍咒,却并未因此对唐僧心生怨恨。我们的妈妈有时候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加上中国传统的理念是要谦虚,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习惯在公开场合贬低自己的孩子,以示谦虚和友好。这种行为会降低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损伤母子之间的感情。“紧箍咒"其实是一种“家法”,最宜在家中念。

念咒后要解释缘由。悟空与观音嚷闹的过程和孩子们反抗母亲的过程很像,他们被念得受不了,就会反抗几句“你根本就不爱我!,"你就是看我不顺眼!” “反正我做什么你都不满意!” 之后,母亲们也会像观音一样,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不知感恩和珍惜,会觉得心寒,只是很少有母亲会直接表达这样的感受,而是又开始滔滔不绝的数落,“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不管你谁管你”?阻断了与孩子情感的沟通。

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是有形的,而让孩子们头痛的母亲们的“紧箍咒”是无形的,因此孩子们很难把自己头痛的原因分清楚,将“妈妈滔滔不绝的唠叨"和“妈妈"产生了混淆,表达成了对妈妈的不满,造成了彼此的沟通障碍。因此,明确的解释很重要,一句“不是妈妈想唠叨,只是这些规矩你不学的话,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或者“妈妈主要是担心你",就像观音跟悟空解释,如果没有人管束他,他再次闯出祸便没人收管一样,孩子是可以理解母亲的苦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韦志中心理科普读书分享(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