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凭什么教书

图片发自App

观看了《嗝嗝老师》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一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传递的力量,我也一直希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我清醒的意识到:嗝嗝老师是个个例,我们难以成为奈娜老师!

奈娜家庭至少应该是个中产阶级,小时候能在富人所在的学校上学就可以看出;大学毕业五年没找到工作,这期间她除了画漫画,没有别的收入,但依然生活无忧,足见家庭富裕。我们大多数教师是因为当时师范院校学费低甚至不收费并且有生活补助,不给家庭造成经济困难才选择师范院校,家庭的差距显而易见。

奈娜是一个聪明的人,身揣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的证书。而我们,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就能证明,我们没有奈娜聪明,也难以取得她这样的证书。

奈娜为着一份教育情怀来到学校,父亲介绍的银行工作,体面又待遇优厚,她不愿意去。而我们基本上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选择教师这份工作,谈情怀的人少之又少。没了情怀,做什么事情都是被动大于主动,工作就少了热情和创作。

奈娜是一个执着的人。五年时间,无数次面试但只寻找教师这份工作;工作中困难重重,失败累累,但她擦干眼泪重新上阵。执着,我们可以做到,但如此执着,大都数人难以做到,何况我们这些整天被琐碎小事包围的教师。

教师的教育环境也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在电影的最后,那位让人讨厌的A班老师,在台上进行了让人感动的一段演讲。他说道“二十年前,以为老师的教学难,如今发现原来做学生更难。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会被人批评、不用承担后果;而当学生,则要面对老师的批评、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既是他对自己不能平等待人的行为所作的反思,也是对印度社会的教育体制现状的反思。反观我们学校的领导有人几人能这样反思?

我们的学生不像奈娜的学生,奈娜的学生有的拿着桶抢水,有的洗车补车胎……他们因为生活困苦而产生自卑,他们为赢得尊重玩世不恭、恶作剧不停,但至少他们在做事,他们在劳作,甚至,有的自食其力。我们的学生什么样子,不看新闻我们郁闷,看了新闻报道我们不寒而栗。

嗝嗝老师的出现,只是个案。一例个案来鼓舞我们,最终只能是电影院里热血沸腾,现实生活冷水结冰,热情的火焰三五日就被浇灭甚至被冰封。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牛顿的名言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虽然“先天”不够,但可以后天努力。我们要打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咒语和借口,拿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古英才出寒家”的骨气和志气来弥补自己。听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王晓春的讲座,看看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等等,萃取前辈们几十年工作的精华。在“巨人”的指引下,向奈娜老师靠近,使自己走在有耐心,有情怀,有乐趣的道路上,并让这条道路越走越宽敞。因为只有尽自己所能把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才会赢得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凭什么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