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激发出潜能怎能算努力过

图片发自App


    每个人都不会拒绝鸡汤,因为他好喝,美味而且好嚼,也有嚼头。电影也不例外,一个好的鸡汤电影可以让我们哈哈大笑,或者是放声大哭。他可以激励我们,但是这种激励一定是短暂的,他有可能在我们走出电影院或者是睡过一觉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而《爆裂鼓手》不是,他表面上披上了一层鸡汤的外衣,而内在里却把我们打击的昏头黑地。

    《爆裂鼓手》的英文名是whiplash,原意是打击,鞭打的意思。电影本身也应和了题目的意思,从始至终的都充斥着节拍与打击。音乐是这部电影的骨骼的话,那么节奏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爆裂鼓手》是年轻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根据自己在普利斯顿高中乐队里的故事改变的半自传体性质的电影。故事讲述了19岁的主角安德鲁高中时期,进入到以严厉著称的老师弗莱彻的爵士乐队里,以极致魔鬼般的训练,追逐自己成为爵士鼓手梦想的故事。安德鲁和弗莱彻好似一个生死冤家,互相依靠却又互相摧残。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追求乐队主力的位置,弗莱彻越是加大难度激发安德鲁,这种追求完美的变态方式是只有这两个人才能达成的默契。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互相理解对方,也只有他们两个才能看透对方的心思。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的最后安德鲁在进入到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上被弗莱彻坑了一把后,能够把接下来的曲目演奏完成的原因吧,我想因为他早已料到了弗莱彻的想法。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电影,《爆裂鼓手》将一种残酷的成功展现在观众面前,成功绝不是一个镜头的转换或者一些激励的话就能达到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的,甚至是鲜血。安德鲁在练习的时候将手掌磨破,鲜血滴到了鼓面上,一次次的击打将血滴弹起又落下,仿佛是安德鲁内心跳动的节奏,不服输,要成功。导演说这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练习的时候就是这么练过来的。也许这是另一种暴力美学,也能够把观众看的血脉喷张,大呼过瘾。

      《爆裂故事》里,不管是安德鲁还是弗莱彻,他们都要激发一种潜能,一种人类能够达到的最大化的潜能。安德鲁是对于自己的潜能,弗莱彻是激发安德鲁的这种潜能。潜能可以无穷放大,把人带向无尽的远方。

    量变才能有质变。不管我们做什么,想要获得自己想要的潜能,没有大量的付出是绝对达不到。不是有一种说法是一万小时理论,意思就是如果想在某一领域达到专家级别,就知道要在这个领域有效的付出一万小时的时间。我们不迷信他,但是我觉得说的对。

    现实里没有鸡汤,我们把《爆裂鼓手》看完,踏踏实实去实现做自己的事情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激发出潜能怎能算努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