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做个“风箱”人,便能旺人生之“火”。

有一个宰相,他看到街边有两个人在那里打架,而且已经打出血了。他的那个马夫就以为宰相想要停下来,但这个宰相却说没关系继续走。后来又看到一个老农民在追头牛,这个时候宰相停了下来,把那个老农拦住,问了一下牛的情况。这个,车夫就觉得很奇怪,就问宰相:“为什么您看到两个人打架都打出血了,您不去干预,但是您看到一个农民在追牛这样的一个小事情,您却是干预呢?”宰相就说:“街头打架这种事情自然有地方官去干涉,我一个宰相去管一个街头打架的事情就是越权了。但是街边那个老农的牛,它跑的时候呈现出的那个呼气的状态不对,这就说明最近的天气是反常的,而天气反常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做为宰相我要了解天下的农作物的生长,关心整个天下的老百姓饿不饿肚子的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而不干涉。圣人若如天地一样,没有仁受,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自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不是太不尊重万物和老百姓了。如果大家这么来理解的话,那就真的把《道德经》理解得太肤浅了。

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而这里的“不仁”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心中没有万物,没有百姓。其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容纳了万物,容纳了百姓。所以他们才表现出一种表面上看起来不仁的状态。这个不仁实际上并不是指的不善良。

老子是在向我们揭示一种更加深层的智慧,就是说天地真的是把万物当做自然界的万物来看待,没有偏好,也没有选择。比如说甲去求一求天,乙去求一求天,丙也去求一求天,甲乙丙都有自己的所求,那老天到底要偏向谁呢?偏向甲,就对乙和丙不仁了,偏向乙,就对甲和丙不仁了。这么讲,大家可能就能够明白。上天和圣人只有按照一种真正的仁慈公平的状态对待天地万物对待百姓。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不加偏爱,不加干涉,不加选择,就是真正的众生平等。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里的橐龠,指的就是我们古时候灶台用的那种风箱。年纪稍大些的可能在以前农村见到过,风箱,中间是空的,推拉的时候,就会有风,就能让灶火生得更旺。老子用这个风箱来比喻这个天地和圣人,它是一种“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状态。它是空虚而不枯竭的,越是推拉,风就越多,越会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状态。所以不管是天地或者圣人,都是因为自身空虚,才有空间让万物生长,让百姓成长。

所以我们就应该像天地像圣人一样的,像一个大风箱一样。看起来空无一物,但又包容万物。还能不停推拉,去鼓动那个风,让火越来越旺。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又包容了一切,让万物更好地生发。这就是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让自己成为那个风箱的拉动人,而不是要去过度地去干预,就是只给事物提供滋养和能量,而不是代替事物人为的去解决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做个“风箱”人,便能旺人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