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是不喜欢追热点的,一是没精力追,二是很多事情发生后,真相常常裹挟在杂乱的信息中,需要时间来分辨。但这几天发生的事,事关一个三个月的婴儿,实在气愤至极!不吐不快!
1
4月16日下午1:01,一名新手妈妈在“芝士小馄饨付费睡眠引导群”寻求帮助:“有老师在吗?有点着急”。
5分钟后发了一个视频上来。1:06分接着发问“我宝宝刚入睡突然翻身,平时引导她趴睡都不肯的,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去帮她反过来呢”。1:07“我在门口着急死了,好怕她闷到呀”,接着又是一个1分12秒的视频。
10分钟过去了,这个妈妈又把刚开始问的问题问了一遍,12分钟后@了群里的一个老师。
56分钟之后也就是下午1:57分,群里终于有个“积极”的群友开始支招“我老师说不是大哭不干预哈哈”。又有人说“这个问题又不大,为啥慌张”,还进行了解释“入睡困难,接觉才是大问题,你这些都没有,你为啥每天慌张。”
直到2:10分,这位妈妈说:“没声音了,我怕她闷死”。然后群友接着说“不会不会,她解锁了”,还有人点赞,还有人恭维这个妈妈,三个月的婴儿厉害,能解锁了。更有群友称:“宝宝解锁趴睡技能,”“你又可以追剧了……”
下午3点,这位妈妈,走进房门叫宝宝起床吃奶,发现宝宝已经不对了,嘴唇发紫,没了呼吸……此时距离她发现孩子大哭,已经过去了2个小时,距离孩子不出声音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
最终,这个三个月的小婴儿,在妈妈的视频监控中,在“芝士小馄饨”的群聊里,不幸身亡!
2
悲剧的发生,实在令人心痛!
据悉,早在3月份,这位妈妈加入了一家名叫芝士小馄饨的付费课程群。这是一家什么机构?他们的公开资料是这样介绍的:芝士小混沌是一家以线上咨询、在线指导实操的模式帮助在育儿方面遇到困境和寻求科学育儿理念的家庭和妈妈。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观点:宝宝在几个月的时候,会有一个“翻身倒退期”,这阶段宝宝晚上会不停地翻身,直到宝宝会趴睡了,才算完成了“解锁趴睡”这个任务,结束倒退期。而群里有“老师”会提供训练婴儿独立睡觉的“指导”,让婴儿跟母亲分房睡,并且睡在完全漆黑的空间里。
芝士小馄饨号称他们的理论源于美国婴幼儿科学中独立自信的教育理念,其实只不过是最早的“哭声免疫疗法”“独立睡眠疗法”的又包装而已。他们抓住为人父母,想睡一个整觉的心理,大肆宣扬婴儿睡眠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无论宝宝怎么哭,都不要管他,因为一管孩子就会退步,即便生病了,也不要去抱他,会影响孩子的休息,即便孩子哭闹挣扎已经把脚搓出了血,把嗓子哭哑了,都说没事,说宝宝在努力,就快成功了!
看着宝宝哭得死去活来,还不让妈妈去照顾宝宝!这是铁石心肠啊!当然了,反正不是自己的宝宝,哭死又怎样?发个声明撇清关系,然后换个名号,继续祸害下一波人。
在这里还想说一句,一个摒弃掉母爱天性的妈妈,学再多的理论,都不是个好妈妈!
3
芝士小馄饨之所以被很多人推崇,不外乎整些忽悠人的名词,弄几个野鸡认证,再搬来一个外国人,整得好像多有科学技术含量一样。
但其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还在自己的书中倡导人们:“要把孩子当成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绝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只能说自己国家的心理学家,太了解自己人的心理了!
美国人喜欢按照时间来安排工作和生活,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几个小时吃奶,几点睡觉,是固定的,有规律的,所以他们把小婴儿“猫三狗四”的睡眠,当成一个问题,去训练和干预。
很快这套由美国人提出,美国人践行的理论,风靡一时,但这套理论对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真的有效吗?
为了验证自己理论的科学性,华生在自己的三个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育儿理念:不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华生的大儿子自杀身亡,小儿子流浪,靠华生的救济才能生存,女儿多次自杀,外孙女酗酒多次考虑自杀。被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重则出现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4
华生的理论,搭上了一代美国孩子的幸福,时间过去了近百年,被美国社会诟病的育儿理念,摇身一变,成为无数家庭追逐的金科律例。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婴儿来到人世,自己什么都干不了,都要依靠人来帮忙,婴儿用哭声来表达需求,成人来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在这种互动中,形成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需要载体的,身体接触、拥抱和亲吻,让这种情感流动起来,储存起来。
正如法国诗人雨果所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而固定的照顾者,为婴儿建立了情感依恋的安全岛。当他们在爱和关注中长大,会更勇敢、独立和自信。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青少年犯罪过程中发现:现在很多人出现问题,就是在早期0-12岁这个阶段,他的情感出了问题。之所以情感出现问题,最根本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与孩子亲近,为了赚更多的钱,妈妈早早工作,不给孩子哺乳,把孩子丢给老人和保姆。或者就如同这个新手妈妈一样,迷信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延迟满足”“哭声免疫疗法”,“独立睡眠疗法”等邪门歪道,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小婴儿绝望哭泣,还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5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这本书中说: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养心关键要在幼年。孩子出生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当父母的一定要自己带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三岁以前,任何亲昵都不过分。
在孩子的依恋期(12岁之前),不让他离开自己,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管,只有在需要我们时候,我们有足够的回应,在他长大后,我们去管教他,他才肯听。
养孩子是个磨人的事,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于赚钱多少,也不在于有多少知识,更不在于事业有多成功,而在于在孩子的生命初期,付出过多少辛苦,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
3个月的婴儿,在生命的最初,本应在母亲的怀抱里,香甜入睡,却如此悲惨地,在成人的无知和机构的恶毒中,失去了生命。
孩子,你留下来的影像,你留在床单上的鲜血,终将唤醒一些人:
任何违背规律,违反人性的干预和训练,都是在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