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眼

        从事企业数字化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最初关注IT基础建设,推广各种应用软件到现在关注一到三年的企业信息化规划,企业价值链效率的提升。期间虽然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有很多深刻的教训都是用失败换来的。先跟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信息化规划方面的心得。

       个人觉得要想做好企业信息化,成为一名合格的CIO,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及部门的价值。在他身上除了有一双锐利的IT信息化之眼之外还应借来另外四只眼睛:

总裁之眼

    首先要借总裁之眼。

    借总裁之眼来审视信息化规划及方案:

    规划是否能支持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能够支持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

    这个规划执行下来总共的投入需要多少?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要多久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完成的项目会不会成为摆设(做的时候轰轰烈烈,做完之后无人问津)?

    ……

    如果在做信息化规划的时候能借到总裁之眼,从总裁的角度来考虑、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那你的规划一定能得到总裁的认可。

    提醒一点:做规划的时候别忘了理解总裁的价值观。

CEO之眼

    其次是要借CEO之眼。

    借来CEO之眼,细细地观察所规划的信息化蓝图是否能支撑到公司的业务运营:

    核心业务流程是否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结是否紧密?

    运营的管控点、预警点是否都覆盖到了?

    想要的管理报表是否有系统数据的支撑,并能定时的方便的获取到?

    出现的风险点,报警点能否自动的提醒相关的管理人员?

    ……

      在CEO眼中,看到的不仅是完整及高效,同时更是细致入微和可操作,对每个业务数据及管控点都要仔细推敲,而且在他眼里看到的不仅是系统与功能,更多的是系统与各个岗位如何搭配才能形成一个高效可持续运行的经营系统(稳定、强大的系统加上完整、高效的执行规范)。

你的规划是不是还只停留在实现多少功能?满足多少需求层面?如果是的话快去借借CEO的眼睛,完善一下你那经不起推敲的规划书。

产品经理之眼

    再次是要借产品经理之眼。

    现在很多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都成了“办事员”,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进行需求整理、开发。这样的改进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完全没有体系,经常会出现做好了又改,改好了又推倒重来的情况。做到最后,系统N多,相互割裂,七零八落的,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借产品经理的眼睛看清楚业务部门的业务及管理需求,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进行如实的描述(拍照),同时与业务操作人员、管理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业务部门的“痛点”以及背后的真正的管理需求。

    在充分了解业务现状和需求之后,再对照着现有的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全面的解决方案,方案不仅包括最终的系统需求还应包括实现这些需求的路线:

    应该基于什么平台来做?哪些需求先做,哪些需求后做?

    哪些是要引入系统,哪些是可以自己开发的?

    这就象产品经理规划产品一样,要有一个产品路线,什么时候推出小版本,什么时候推出大版本?

    产品推出之后应该如何推广、应用、反馈、改进?

    ……

有了这样的路线图,信息化成员在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个全景图,推进的时候不但心里有底,做事的计划性的目的性也会更强一些。而你对信息化的成功也会更有把握,对于早日实现部门及个人的价值也更有信心。

产品经理之眼睛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审视业务需求,不要认为内部系统的业务需求只要写出要点就行了,只有将业务背景、解决方案、功能需求、内容需求以及参考界面等方面都讲清楚的业务需求才是一份合格的需求文档,它将帮你更好的传递信息,减少内耗!

员工之眼

    最后要借的是员工之眼。

    CIO随时都要背着员工之眼,去审视系统或改进的功能:

    配套的操作说明有没有?

    系统或功能好不好用?能不能帮到我?

    是否能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用了这个系统和功能,会不会打乱我之前的工作轶序?

    有没有相关的规范保证与上下游的工作协同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

    有没有明确而高效的反馈渠道来反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千万不要忽略了底层操作者的感受,如果系统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完成业务,没有清晰、明确的操作规范,没有不断的改进操作体验,再好的系统也会被打入冷宫,或根本无法发挥他的效用。

如果CIO能借到以上四只眼睛,并不断用它们来审视内部系统及信息化规划,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在你和你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来的内部系统一定是一个性价比很高,完整、高效、可执行的,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和受大众欢迎的好系统。相信那一天你和你的团队都将获得大家的认可!

PS:别忘了,用你自己的眼睛不断地向外观察、学习新的方案、应用及思想。

2010-06-22 09:29:38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