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

图片发自App


国人多年背诵着三字经长大,对人性抱有着美好的想象。特别是中华民族是几千年来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民族,长期固定在土地上的耕种生活,让驯良的天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也许是国人对人性本善的偏向来源。

除此之外,还有人性本恶和人性本无善恶。每个观点听着都有一些道理,也都有一些支持者。

为了弄明白这个道理,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在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蝇王》中进行了一个思想试验。这个如同寓言一般的故事中,让一群孩子困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这个假想的情况,就是把一群还没被恶所粘染的孩子,放到一个封闭的生存环境中,看孩子们的表现。如果人性本善,在封闭环境下就不应该发展出恶。在故事的一开始,孩子们选出了领袖,并制定了文明民主的制度,开始了有条不紊的集体生活。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贪婪和从众心理让这一切的美好都破裂开了,心中的野兽被放了出来,嗜血的日子开始了。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开始时的孩子领袖变成了被追逐猎杀的对象。

读完故事,再联想不断上演的战争和谋杀,你有没有体会到人性的黑暗?那人性是不是就是本恶的?

这个故事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就是人性不是非善非恶的一张白纸。一件事情的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一块石头是不可能微笑的,因为它不具有微笑的内因。同样,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是因为人有善和恶的内因。善和恶的种子早就在人的心里生根了。

这根是什么?这根就是基因。基因为人类的心理设置了底层模型以及参数。长久以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让野兽的求生本能,根植于人类的基因。

野兽是人类内心的组成部分,人类却不只是野兽。人类发展出了社会性,体现在公司、国家和家庭等社会组织结构。包括善恶的观念也是人类在社会性上发展出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比如,能简单的把杀勠看成恶吗?杀死一个人,可能是犯罪,也可能是执行法律,甚至是战争行为。一个行为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作不同的定义,只是不同的立场决定的。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简单的说人性本善或本恶是不严谨的。善恶不是天然的标准,而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这些标准如同一些风俗习惯一般。

而风俗习惯也不一定是合理的。科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实验,把三只猴放在一个笼子里,并放上香蕉。一旦一只猴子去拿香蕉,另两只猴子就会遭到电击。几次之后,遭电击猴子意识到了,就会殴打拿香蕉的猴子。从此,这就形成了行为习惯。后来去掉了电击,拿香蕉的猴子依然会被殴打。后来,逐步替换掉了原来的猴子,而引入了新的猴子,这个行为习惯也一直被沿续。也就是行为的初始动机都已经消失了,也没人记得这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虽然这行为继续下去是可笑的,可不妨碍这行为的存在。某些善恶观念其实是一样的。

因此不要简单的定义人性,而是充分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加以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