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古说古珠第二十九篇-春秋战国的蜻蜓眼

       20世纪20年代,一批欧美收藏家亲自到中国的文物市场及文物大省收集中国文物,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弗利尔在中国期间,经常出没于上海的文物市场,在专家的指导下,收购了大量良渚玉器和据传出于洛阳金村的东周玉器。加拿大的怀履光( WilliamsCharles White)以传教士身份长期住在河南,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当洛阳金村古墓被盗之后,他趁机以低价大量收购金村墓葬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其中包括几种形制和制作工艺都不同凡响的战国蜻蜓眼。怀履光后来著有《洛阳故城古墓考》,该书是20世纪30年代洛阳金村8座东周墓葬的原始记录,主要记述了金村大墓的平面分布、墓葬形制、结构以及随葬器物。这些器物的年代为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到周赧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67年),均出自洛阳金村东周天子的墓葬群。

       洛阳金村的玻璃珠引起了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玻璃工艺的关注,西方学者首先公布了他们对这些玻璃珠样品的分析结果,证实了古代中国本土的玻璃制造,最后多数人认同这些玻璃珠大多是由中国人自己生产而不是之前认为的都是舶来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战国蜻蜓眼”玻璃珠。但无论战国玻璃珠在当时被称作什么名称,至少证实了古代中国有自己独特配方的玻璃制造工艺“蜻蜓眼”是根据珠子上面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复眼的眼圈纹命名的,称谓可能最先起于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人在中国收集古代玻璃(图122、图123)。眼晴纹样最早起源于埃及,它是大地女神依希丝(Isis)的儿子霍路斯( Horus)的眼睛(图124)。这种纹样的珠子和坠饰在埃及流行了数千年,公元前8世纪左右,领航地中海海上贸易的腓尼基人将带有眼睛纹样的玻璃珠传遍整个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并贩往东方,罗马帝国时期制作的眼圈纹样的玻璃珠更是在中亚各国盛行。在古代埃及,珠子更多承担的是护身符的作用,每一种不同的珠子和坠饰代表不同的神,具有不同的法力。而远在东方的古代中国,珠子较少承担护身符的作用,更多是身份象征。当这种被后人称为蜻蜓眼的珠子样式在战国时期传入中原时,中国人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案来制作它们,不仅是原料和助燃剂等配方的不同,在工艺和装饰办法上也区别于西方。


图122战国蜻蜓眼玻璃珠。著名珠怖研究专家Mr. JameyD.Aln收藏的一批战国蜻蜓眼玻璃珠,这些珠子一般个体都比天然半宝石材料制作的珠子大,其中被称作“角眼”的珠子代表了当时婧蜓眼玻璃珠作的最高水平,其工艺制作和装饰效果都堪称完美。一批出自洛阳金村东周天子的墓葬群的相同形制的玻璃珠,由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收集,现藏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
图123战国时期的婧蜓眼玻璃珠和陶胎玻璃釉管子。蜻蜓眼玻璃珠是当时新兴的工艺和装怖风格,并且只在战国时期的300年间流行过,它的兴起和消失与特定的文化和经济背景有关。荆楚一带是战国时期玻璃珠制作最发达的地方之一,他们生产的疑眼玻璃珠无论工艺和装怖都明显受到西方的影响,而这种工艺和装怖风格是如何传入楚地的,有海路和陆路两种说法。日本美秀博物馆藏。
图124霍路斯的眼睛。眼睛纹样最早出现在埃及,公元前后的数干年里在整个地中海沿岸流行。霍路斯是埃及著名的神祇之一,他是法老的化身、天空和太阳的象征胜利和勇气的源泉,他的眼睛被认为是太阳和月亮。古代埃及人制作它作为战胜邪恶的护身符和力量的象征,是埃及最常见的坠饰形制之图中作品大多制作于古代埃及元前15世纪,除了费昂斯还使用各种半宝石材料。大英博物馆藏。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出土比较集中的地方在长江流域上游支流、下游荆楚地区、中原腹地、川西北的战国墓葬、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江汉平原,以及陕西、山西、山东等范围内的大诸侯国。由于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玻璃作坊遗址,很难确定中原国家的蜻蜓眼玻璃珠是自己生产的还是来自长江流域,出土资料显示这里出土工艺和装饰都是最上乘的玻璃珠,其中包括明显是西方舶来品的珠子。如果随侯珠就是蜻蜓眼玻璃珠的假设是正确的话,中原的蜻蜓眼很可能来自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原人在他们的文献中保留了对随侯珠的深刻印象。

       除了烧造玻璃质的蜻蜓眼,中国人还创造了新的蜻蜓眼品种(图125、图126)。其中一种被称为陶胎蜻蜓眼的珠子和管子,其装饰图案是古代地中海和西亚所没有的。这种工艺可能与早期的费昂斯有关,很可能是采用费昂斯那样的“冷成型”工艺,将陶土(或者石英混合物)制成胎体,然后在胎体上使用色料绘制图案后烧造成成品。另一种比较独特的工艺是在陶胎(或者石英混合物)上镶嵌玻璃质的眼睛,这种镶嵌工艺的具体流程迄今还没有做过复原的实践,推测是先“冷成型”基本的陶质胎体,然后将已经烧制好的玻璃质眼圈镶嵌在陶胎上,再烧造成品。方形的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与上述圆形的蜻蜓眼一样,它们可以是陶胎的,也可以是玻璃质的,还可以是陶胎镶嵌玻璃的。这些珠子不仅工艺复杂,装饰图案也十分细腻。在方寸间的珠子管子上构成复杂抽象的图案,所使用的色彩从暗红类的暖色到海蓝一类的冷色,变化极其丰富。除了佩戴,这些珠子也用于其他器物上的镶嵌,比如玉剑首、青铜带钩、青铜镜等。


图125战国时期各种形制和装怖风格的靖蜓眼玻璃珠。这些珠子一些是西方舶来品,一些是中国本土制作,其中方形的蜻蜓眼珠、带突眼的玻璃管、陶胎婧眼及其装怖图案是中原所独有,西方地中海沿岸还没有发现过相同形制和装饰图的玻璃珠。装怖效果的不同很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工艺制作手段,从外观看,地中海玻璃珠的眼图案是在烧造前先预制好有图案的料棒,将料棒的横面切片嵌入还未冷却的玻璃珠上嫁入其中,冷却后即是成品;中原除了采取这种エ艺,另有一种独特的镶嵌眼图的エ艺,将几个大小渐次的玻璃圏一圈套一圈镍嵌在中心图案周围形成眼睛纹样,エ艺制作显得更加精致独特。这种工艺目前并未做过复原实践。图片下排为同时期的地中海玻璃珠,藏品来自 Virtual Egyptlan Museum网站。图片上排为中原本土制作的蜻蜓眼玻璃珠。私人收藏,藏品分别由孙伟女士和作者提供。
图126战国时期的婧蜓眼珠。尽管蜓眼玻璃珠的工艺和装怖风格受西方玻璃传统的影响,但中国本土创造出了独有的装怖图案和工艺手段。图中的珠子无论图案、色彩和エ艺都有别于西方有眼睛图案的玻璃珠,玻璃珠图案在透光状态下,石英质部分呈透明状,而非石英质部分则呈现不透明状。这种使用不同材料在同一颗珠子上构成图案的烧造エ艺十分复杂,至今没有实践过完整的エ艺复原。私人收藏,由孙伟女士提供。

       这些镶嵌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洛阳金村周天子墓出土的嵌玉环镶蜻蜓眼青铜镜和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国君墓的镏金嵌玉镶玻璃珠银带钩,这两件作品集中了当时多种最为复杂优美的工艺,无论是设计构思还是制作技艺都堪称古代手工艺品的经典作品。这些所谓蜻蜓眼的珠子和用这种珠子制作的镶嵌手工,大致只在战国时期流行过,它们的消失可能是因为制作工艺在战争中被毁,也可能是因为文化的变更。在战国末年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似乎连同玻璃工艺在内的些手工艺传统都突然中断,玻璃工艺的再兴起还有待时日,而蜻蜓眼的装饰工艺则从此在中原永久消失(图128)。


图128靖蜓眼玻璃珠的エ艺复原。日本学者在复原中国古代玻璃エ艺方面做了大量エ作,他们对古代工艺进行了复原实践。这种工艺实践可以解释西方和地中海沿岸的婧娗眼工艺的制作过程,但没有解决中原有镶嵌的蜻蜓眼和其他工艺制作的复原。图例引自日本学者由水常雄所著的《古代玻璃》一书。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牧古说古珠第二十九篇-春秋战国的蜻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