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叙事心理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家庭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取向,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显著影响。大卫·爱普生( David Epston)和谢丽尔·怀特( Cheryl White)是该疗法的主要创始人。

(一)叙事心理疗法的特点

1.对传统的问题定位视角的转变

与传统心理治疗模式相比,叙事疗法最根本的变革在于其对心理问题本质的理解。传统心理疗法认为问题是属于来访者的,治疗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问题。也就是说,各家各派都认为心理问题是“看不见的实在,可以被操作、被转移到个体之外”。但是叙事疗法认为不是个人“拥有”问题,问题不是一个人静止的空间存在,而是叙事结构中的一种时间上的存在。所谓的问题只是前后联系的生活经验的一种样式,是意识形态、宏大话语或者叙述造成的一种象征,是个人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建构的结果。主流话语会控制人们对生活经验的解释,但是人们不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因此人是生而被“植入”( positioned)的。认清了主流话语与个人问题的关系,就会认识到所谓的心理问题与其他各种生活样式属于同类别,心理问题不再属于特殊问题,心理问题就是生活本身。

2.治疗任务的转变

叙事疗法重视当事人生活故事的讲法,帮助他们认清楚自己的叙事结构,领悟到当事人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作者;故事可能有多种结局,是可以由自己来控制的,当事人可以更换一种讲法,让故事结局变化,让人生改变方向。

3.治疗师角色的改变

叙事心理治疗认为传统的治疗模式大都是某种权威理论对个人故事的判断,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侵犯和暴虐,这是需要重新评估的。真正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治疗师和当事人必须承认对方话语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愿意并且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未知的、无限多样的生活可能性。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生活的权威,治疗师也不例外。治疗师应充当建筑师的角色,鼓励当事人在故事中引入新的意义和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