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感悟2:还是要懂一些心理学

文      梁树丽

教育行走

我们还是要懂一些心理学。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发了一个朋友圈,选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正在火炉上冒着热气的馒头锅,一张是蒸好的馒头的照片。

接下来的留言让我啼笑皆非。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我们家的锅上竟然有6层高的屉子,他们觉得这个蒸锅太大了,而且是超级有趣的模样,甚至还有朋友担心这么多的馒头吃的完吗,是不是要卖馒头……总之,他们的评价都不是我需要的答案。

于是我一个个回复,这个锅很小,一层屉子也就最多装下四个小馒头,而且看起来很多的馒头,其实也就是两天的寿命。

后来,问的问题一直都在,我突然觉得很累,于是删掉了我的发文。

我发圈的本意是记录我的成长,毕竟对于我很不喜欢厨房的人来说能认真蒸出15个包子,5个馒头,这本身就是一件最值得肯定的事情。

我希望得到的是我进步和付出的确认,但是大家的关注点只是馒头,对于我来说,总是有些许的失望,这似乎太南辕北辙了。

听戴耘博士讲《疫情十日谈》倒是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他从五个方面给我们解读疫情。
一、疫情中感受闲暇
二、内心有没有闲暇
三、疫情是一个照妖镜
四、疫情与彼岸的关怀
五、疫情是宁静致远的好时机

戴博士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疫情下的心理解读,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静看世界的心理格局。

而我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格局。

我总是会焦虑,或许这些焦虑在别人看来就是“庸人自扰之”,但是我还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自己不能回归平静。

烦躁,烦恼……不良情绪总是让我们的眼睛失去柔和和闪亮。

对我而言,这五个方面的解读恰恰也是我们可以用来借鉴,不仅可以自我疗伤,更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思想传递。

一个经常情绪化的老师,如何能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

我建议大家学习心理学,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进步。

我在课堂上曾带着孩子们一起听书,比如《自卑与超越》。我觉得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它让我对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不会像平常一样去批评他们,而是对他们多了一份的理解和关注。

在网研社年会上,康磊老师谈班级管理策略时,他提到了一本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与其说是沟通方面的技巧和正确表达,不如说是心理学基础方面的一个最好的研究模式。

我们愿意听,是因为我们听到了自己想去听到的话罢了。如果说孩子才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沟通的问题,更是一个深层意义上的从心理角度去寻求共鸣或同理的问题。

很多时候,班上的孩子也会很委屈地向我倾诉他受到的伤害或委屈,通常我只会告诉他咱大度一点,不和他们那些人一般计较……我以为这样的方式是最好的安慰,但是孩子依然一脸不满意地流泪。

他流泪,是因为他委屈,他的关注点在于自己受了委屈,他关注他的内在,而我们总想给他更多的外在输出,我总是在给人以太多的道德层面的绑架。

不妨改变一下。

这件事一定让你非常难过吧?(感受关注)

他们用那样的方式对待你,确实不对,更不应该让你受委屈,我能理解。(同理心)

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听对方建议)

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我对他们痛苦的确认,而不是评价。

就如我们生活当中,两口子不可避免会吵架一样,我们习惯用“你怎么怎么样……”来开头;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改成“我现在很难受,你的话伤害了我。”或者“我对你刚才的行为倍感失望……”。

当然在课堂上,我更喜欢说“今天这节课大家的表现让我内心倍感幸福,我爱你们!”而不是“你们今天表现很不错,继续加油!”当我们了解一点心理学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他们才会觉得和我们交流是没有负担和压力的,他们更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

当然,积极的心理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是一抹最炫的颜色,我们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我们的心态会变的阳光乐观,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或疾病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让自己的内心强大。

很多人面对疫情都容易出现焦虑,而戴博士则是把疫情看作宁静致远的好时机,他在隔离在家的日子里享受着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用文字去思考,用读书去寻找不一样的风花雪月。

做一个积极的人

从明天起,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从明天起,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或许不用等到明天,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行走感悟2:还是要懂一些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