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新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口转内销”曾是颇为流行的一个词,内销品是高品质的代名词。简单说,就是外贸企业本来依据国外订单生产的商品,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出口,转而面向国内销售的行为。借用当下较为时髦的表述,就是外贸企业营利状况的一种“内卷”。

后来,一部分“聪明”的国人就开始利用内销商品的好口碑和好形象动了歪心眼,耍起伎俩来。于是乎,在商品经济大潮刚刚掀起不大不小的风浪之时,各色假冒伪劣的“外贸库存”被“降价”处理,“挥泪”甩卖,出口转内销一下变得良莠不分,怨声载道。

再后来,改革开放一日千里,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中国已经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互为重要外贸合作伙伴。出口转内销转眼成为年代记忆,人们也早已不再关心什么内销外销的概念与品质了。当然,这两年国外疫情波及出口,上下游企业部分寻求外单内销度过难关,这个按下不表。而我,却是由于读到蒋勋老师《品味四讲》当中某些关于建筑美学的片断,才引发反思,顿生愧怍。想来想去,只有“出口转内销”一词方可形容我对“舶来品”前世今生的后知后觉。

图片来自网络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对台北城市建筑风格品味的批判,冰冷没有温度、一味创新缺乏传承保护、商业开发过度忽视环境规划等等。而用作对比的“伤害”利器,就是日本京都、奈良一带古建筑与周边楼群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实例。说真的,日本虽没去过,可传统日式建筑的范式和特征还是颇有印迹的。就像...近年无锡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拈花湾景区,还有先后两部狄仁杰系列(四大天王、通天帝国)影片当中汉唐风情的殿堂庙宇。

书中又言,由盛唐传入日本并衣钵相传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现在反而需要华夏后人借鉴沿习,岂不可悲又可笑?而我,却和一些容易文化盲从的人一样,一度视之为“舶来品”,并偶有欣悦与崇信之错觉,岂不更是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多亏蒋老师一语道破,当头一棒,惊醒我这自诩文化自信的梦中混人。

无锡拈花湾(网图侵删)

关于建筑学与美学意义上的追根溯源与演进迭变我不专业也不擅长,我只从尊重历史与慰藉情怀上深感不安。汉唐文明对东方和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广泛而显著,这在东亚文化比较研究中甚为鲜明。然而,当我们源源输出的传统文化被日韩等国诡谲升级变相包装后以韩流日风模样再滚滚袭来时,妄顾历史常识和文明素养的一些年轻人却视之为奇珍异宝,不加辨识不加防备地照单全收,一副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窘态。孰不知,这些看似来势汹汹的洪水猛兽,仔细甄别只不过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后人不小心丢弃的玩意儿罢了。

也可以这么说,当初我们原产出口的东西,而今却摇身一变通过进口再“内销”回来,这里外里损失大了,对文化自信的冲击也不小。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保持定力,用历史、科学、客观、诚信的眼光看待文明冲突与文化交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实力与魅力,注满极大热情与绝对信心。

关于韩国人“抢注”传统节日与“臆造”文化史实的卑劣行径,我们须时刻加以提防,并不断据理反驳。不管其究竟是出于文化不自信的低能反应,还是别有用心的强盗阴谋,都注定是南柯一梦,闹剧一场。因为,大浪淘沙;毕竟,清者自清。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口转内销”新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