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8 (10.09)考霸营Day 27 应对急躁:把握住能把握的点滴✨
今天这一课下来,感觉核聚老师的课程越来越接近哲科思维了。
特别是那句
⭐️“任何时候,人能做到的事情,只能是他所能做到的事情。”⭐️
完美的“正确的废话”,就像很多人看哲学的时候的感觉。
但为什么这种“正确的废话”却能被称为哲学?因为它在逻辑上是近乎完美无缺的,不需要去论证,如同数学公理一般。
就像“两点之间必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且其距离最短”一样完美。它就是如此正确而“无用”——因为知道这个道理好像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而它却是无数事情的指导原则。
就不说,我们平时说的,学习、做事不要走弯路,以及所有与几何有关的建筑、土木、设计等等这些常见的事情。
哪怕是空间折跃这种科幻的、或是超尖端科学才会存在的理论,依然逃不开这句话。
那么回到核聚老师这句话,其实也是一样的。
任何时候,人能做到的事情,只能是他所能做到的事情。
必然没有人能做到自己不能做到的事,只是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停止在感叹别人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之上。这就是逻辑谬误。
站在不同地方的人,所能做的事情本来就不一样。总不能说,南方人冬天看不到雪,就感叹北方人比自己强吧?北方人也不能说因为冬天下雪导致无法正常出行,就觉得南方人很厉害,冬天还在户外活蹦乱跳吧?应该没有人会这样去评估事情吧。
但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了那些大师一步步从与我们相同甚至更差的境遇出发,一直走到我们未能达到(注意是未能,不是不能!)的境地时,我们就会觉得对方太厉害了,自己做不到呢?
这其中的差别甚至比同南北方的天气不同还要小。毕竟南北天气不同那是自然环境,是客观世界的条件差异。但我们与大师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是主观上的,是具有能动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 表现在,我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且能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什么?包括外界的所有存在,同时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大脑——千万要记住,大脑也是客观存在的,合乎物理规则的物质,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存在!✨
那么,外界的物质和我们的大脑,何者是更容易进行主观能动改变的呢?自然是大脑。
原先我们觉得困难,主要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大脑。如今,在二十余日的课程之后,我们已经听核聚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大量有关大脑、思维的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指导方法,是时候改变我们的大脑了!
多么正确的废话。
而实践的人和不实践的人,相差有多大?我们也已经亲眼见证了。
懂了,实践了,必然指向进步,乃至成功。多少大师都亲自证明了这一点。
不管懂不懂,不实践,那它就永远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废话。有比大师数量庞大得多得多得多的人,一起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哲学,就是这么一回事。
✨思考题✨
①面对复杂艰难的考试,自己能把握什么?能把握住什么?
再复杂艰难的考试,都跑不开教材或参考书的知识范围,否则它就不是考试,而是综合知识竞赛了——然而参加过综合知识竞赛的人表示,其实综合知识竞赛也是有自己的题库供参考的,否则参赛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参加,谁愿意参加出题漫无边际的比赛?
小学的时候参加过区里的防震抗灾知识竞赛,主办方直接把厚厚的一本题目和答案发到我们每一位参赛者手里。并且明确标注出哪些题目是对应哪些组别的。然后我们的带队老师就说,你们一定要把其他组别的题目也多少看看,因为这样能帮助自己的队友拿分。
或者说我们童年时期不少人都经历过的,或者是宝爸宝妈会让孩子们参加的各种奥赛班,他们所面临的竞赛看似题目艰深难懂,其实深究一下不过也就是提前学习了更高难度的内容而已。比如说小学就学初中课程,初中学大学课程,等等。
即使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百万富翁”或者“幸运52”这类知识节目,只要多看几期,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出的题目也并非漫无边际,而是有明确的题库的。
比如说他们一定不会出二次元(动漫、游戏等)的题目,一定不会特意出小语种的题目,不会出高等数学的题目,等等。
所以无论是什么考试,我们要把握的,必然是它所对应的题库。而实际上,大部分考试都会告知参与者明确的出题大纲以及难易题的比例,让我们有所准备。
高中时,从高二开始,数学考试一直不及格,甚至分数极低,一直异常焦虑,甚至每次数学考试我就拼命拔自己的头发,以致我深刻怀疑我的V字型发际线就是这么来的。
最初的我连做个选择题填空都要花差不多一个小时,大题更是一题20分钟起,一共7道大题,根本不可能做完。而且就算我满打满算选择填空做完,大题做下3题,那正确率却也没有保证,那么分数能拿多少?永远都是不可把握的。
后来我们的老师亲自给我们进行了拆解,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把握数学考试。
首先是选择填空题,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就是练,练什么?练题感,把每一道题的出题模式、解法乃至给答案的规律都找到。
老师当年甚至给我们把题目的类型和解答的基本思路全部做了分解和整理,并且告诉我们哪些答案是一定不能选的,基本上就把四选一的题目变成了三选一甚至二选一。再就是每节数学自习课都会给我们15分钟直接练选择填空题,做多少算多少,然后在自习课详细讲这些题目,并且分门别类。并且反复强调,前面一共就16道题,最多不能花超过20分钟。毕竟那16道题其实加起来也就60分左右。
但是,只要保证这60分拿到手,并且把大题的送分题拿到手,每题12分左右,然后再到中等难度题里面混几分,我们就确保90分,能及格了!
那么,解决了填空选择,就到大题了。大题一般都有7题,两题送分,三题中等,最后两题仅供有余力的学生去解答。总体的难易度大概是6:3:1。一般学生保证拿到6和3,就至少保证达到120分的分数了。剩下的30分,其实都是选做题,能争多少算多少,满分那都是清北的人去想的事情。以我当时的情况,就不要想那么抽象了。
两题送分题,一定拿到手,而且要用最少的时间,10分钟就要做完。老师再次给我们总结这两题到底如何送分,如何把送的分稳稳拿到手,然后让我们认真反复练习这两道题。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三题中等难度的题目。按照老师的说法,其实只要这三题拿下,我们就算上不了清北,一本线基本上就稳了,再努力一点、极致一点,重本线也不是梦。
毕竟,前面选择填空扎实100%,中间送分题完美拿下,把这三题再稳稳收入囊中,其实就完全满足了一位学生正常能够达到的水平。而我们都知道,其实绝大部分学生都只是表面扎实,而内里漏洞多多,稍微粗心大意一下,就要掉到100%扎实的我们后面去了。
当然,把握的方法依然是总结题型,反复练习,甚至反复抄答案,对格式和思路形成肌肉记忆(大脑也是肌肉)。
最后是选做题,除了老师点名的几位学霸,他说其他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听,自己去练习题目去。当然有自信的学生也可以一起听一下,争取就算听不完全也拓展一下思路,尽可能多拿几分。
于是我认真反复实践这套方法,并应用到小综合科上去,反复做题,总结题型。
那么结果呢?当年我的高考数学,从一模的60多分,一直到高考最终分数出来,110分,几乎要赶上我最自信却滑铁卢的语文了。而我的小综合科也有了明显的分数提升。
当然,这也跟我当时没有坚持到100%,做到90%左右就自认为满足有关。结果就是,我在大幅超过二本线,却离一本差了12分。10分是什么概念?3道选择题,甚至如果当年我的作文能稳稳地写满800字,相信也绰绰有余了。而这就恰恰是99%=0,那90%就更惨了。
这位老师,在我中学六年里,当了我5年的班主任。他作为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哲学思维也是非常通透。其实看看他一直以来教我们数学的思路就知道了,与核聚老师反复提到的核心方法真的是一样一样的。而且,他在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时候就常有很多惊人之举,包括如何管理班级,如何应对我们跑出去上网吧之类的问题,他的处理方式都跟大多数老师有很大区别。也难怪乎,我们毕业才没几年,还在大学里面面对人生陷入迷茫,他就当上了学校的教导主任。
②能清晰的知道什么是可以把握的和把握不了的吗?自己该如何做呢?
可以把握的,自然是立刻可以付诸实践,获得效果,并经受检验的。如果未能把握的,那么一定是前期的准备还不够,需要反反复复地把前面的内容不断回环学习、检验,然后再去尝试是否能够把握。知识必然是有序的,尽管可能不是直线,而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但无论它如何螺旋旋转,它也必然是向前向上的。
✨也就是说,不清晰的时候,检测、复现;清晰了以后,把握住所有能把握的点滴,再次进行检测、复现。稳步前进,勇猛无前。如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