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书 赵 咸 熙
严谨可敬的郭春耀老师 (六)
人的一生在上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教课老师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教学时间越长,记忆就越深刻。1963年9月至1966年7月,我们在蒲城堯山中学高秋六六级三班上学三年里,除班主任兼教化学课郭春耀老师和教俄语课的王治国老师代课三年外,其它教课老师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换。其中教高一语文课的老师名叫吴子明,他年近六旬,个子矮小,尖廋的脸上镶着一对明亮的双眼,走路有点驼背,但刚强有精神!讲课声音像西安易俗社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唱腔那样苍劲高昂,略带沙哑,激越慷慨。他国学知识厚实,讲解细腻新颖,耐人寻味。只要一进课堂,戴着眼镜,看书讲课,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口气能谈二三十分钟,举例典型生动,课文挖掘深邃,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其乐无穷。由于备课扎实,讲课迈力,不到一年时间就感觉发音困难,但吴老师仍坚持上课,一丝不苟,最终患喉癌绝症,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至今令人扼腕痛惜!吴子明老师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我们,临时接任语文教学的是一位戴着上沿镶嵌黑色镜框下面清亮透明眼镜的青年教师,名字叫崔百已,他细高个,外套一件深蓝色呢子大衣,足蹬擦得油光发亮的黑色弹头皮鞋。言谈举止文质彬彬,一副高傲的神态,在众多身居乡村县城,穿衣不太讲究的老教师中间,显得“鹤立鸡群”。他一上课就要求班长和值日生将教室讲堂课桌黑板收拾干干净净,每个听课学生衣帽整洁,坐姿端庄,包括:入坐要稳而轻--眼睛平视--上体直立--抬头挺胸--坐板凳适度--大小腿垂直90度。桌面只准整齐摆放课本、练习本和钢笔……,崔老师的过分要求有点吹毛求疵,曾一度使班上同学很不适应。他本人是蒲城县当地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语文课教学普通话还不太普及的情况下,崔百已老师一改其他教师用满口关中口音讲课习俗,率先应用普通话讲语文课阅读课文,但是他说的普通话不知道是发音不准还是咬字不真,竟说成了“不懂话”,例如学习罗贯中【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文节选中有一句“鲁肃谓刘备曰”,崔百已老师老是读成“卤素为刘摆阅”,让学生们听了特别不舒服,觉得有点轻嘴淡舌牵强附会之感!尽管班长学习委员及语文科代表一再反映与之沟通,但他仍然口音不改,我行我素,并且非常自信地在课堂上用他那被大家称为“醋溜普通话”嚷道:“你们班的语文课我可以不教,但是不让我用普通话讲课绝对办不到!”实在没办法,我们只好委屈求全,耐着性子,听完一节节令人恶心作呕的“普通话”语文课。不过后来随着我国语言文字改革,汉语拼音字母应用,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中学生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倒觉得崔百已老师的语文课教学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并不过分,大部分还是正确的。听班主任郭老师说,崔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天资慧聪,酷爱文学,其堂兄崔戊己毕业于西北医学院临床专业,在蒲城县荆姚医院担任院长,整日战斗在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第一线,他一直低调做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后调入县医院任急诊科主任,使无数生命垂危急诊患者转危为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赞誉!而崔百已老师孤高自赏,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在学校独来独往,和一般人不理不采。文革中竟一反常态,参与群众互斗,后期受到审查批判,最终调离堯中去西安东郊电力技校任教至退休,今已作古十余年。1964年9月第二学年开始,我们班的语文课教学迎来了李养民老师,他中等身材,偏分头,年龄三十多岁,面色洁白,目光有神,身穿浅蓝色中山装,显得格外匀称,他一上课堂就用简洁明快亲切感人的长安话语把大家吸引住了。他气度不凡,谈吐得体,妙语连珠,充满自信,他笑眯眯颇有风趣地说:“语文也叫国文,是打开世界的金钥匙,是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联系人类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盘古开天地,神农尝百草,燧人钻木取火,女娲补天,仓颉造字,蔡伦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每前进一步,无一不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所以学好语文课至关重要。”李养民老师的一席话,把学习语文提升到一个高度认识水平,使我们顿开茅塞,豁然开朗,进一步增强了努力学好语文课的自信心!李老师不但学文渊博,知识面广,而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手飘逸秀美的欧体行书字博得同学们喜爱和赞赏!大家纷纷提笔校仿,见贤思齐。李老师教语文课的最大特点是对通篇教材的透彻分析,每讲一篇课文,重点讲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简历,首先给人以全新感觉进入所学文章之中,犹如观赏一幕好剧的序幕一样初步了解了它的主要内容,对掌握课文全貌核心精髓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引言深入,他启发引导同学对课文的结构特点、叙述手法、段落大意,典故运用、优美词句、写作技巧等进行讨论分析,然后自拟题目,写好作文。对于精品古文,则要求全文背诵,现代文章优美段句,力求全部默写,一字不漏!他要求我们学习语文课做到:勤朗读、勤背诵、勤写作、勤总结。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中外文学名人名著精品,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作品如《红旗飘飘》、《敌后武工队》、《保卫延安》、《暴风骤雨》《林海雪原》。苏联的著名小说《战争与和平》、《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对鲁迅、矛盾、郭沫若、巴金、托尔斯泰、高尔基、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普希金、泰戈尔、马克.吐温等著名中外作家深入刨析。勉励大家自幼树立雄心壮志,努力学好语文课,练就过硬真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李养民老师教语文课一年来,班上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同学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字迹书写也有很大进步,大家认真学习李老师的钢笔粉笔字体书写规范技巧,从起笔运笔到落笔,横平竖直,撇捺点折,精心习字,工整大方。李养民老师的文笔和字迹对同学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66.3班逐渐涌现出一批热爱文学写作,刻苦练习书法的后起之秀。李文彦 薛万田 张天才 何海运 赵咸熙等同学文采出众,在作文竞赛、墙报专栏、通讯报道方面崭露头角;王金多 向导华 白玉香 田百仓 李宏昌 杜蒲生等同学的墨笔书法硬笔书写遥遥领先,为以后毕业离校参加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可惜在文革初期李养民老师被污蔑宣扬所谓“封资修”黑货、打成“牛鬼蛇神”挂牌游校,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后来转回原籍继续任教多年而失去联系,但是他在语文课教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是永远值得学习和赞扬的好老师!
我们到高三毕业班语文课的代课老师叫姚理顺,他是蒲城县东北方向50里路洛滨镇(马湖乡)南五里地的马庄村人,四十多岁年龄,高个大分头,黑里透红的脸上长着一双清亮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说话声音洪亮,讲课吐字清晰,绘声绘色。走路刚健有力,风风火火,充满精神!一口地道的蒲城方言博得来自渭北六县全班同学的喜爱,他特长于古典文学及诗词楹联的分析与讲解,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文学的同时,适当阅读国学如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儒家学说,熟悉《古文观志》、《唐诗》、《宋词》,并积极收集1963年刚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供同学们阅读理解,其中如《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卜算子.咏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采桑子.重阳》、《七律.到韶山》等十九首要求大家熟读背诵。这些意境博大,气势磅礴,景物明丽,感人肺腑的诗词名句至今我们都能全文背诵。他还就古诗词格式平仄韵律进行讲解,对中外著名抒情诗朗诵诗现代诗词分析评价,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练习书写诗词楹联歌赋曲艺水平。
我们的政治课是由政史组的魏嵩、朱焕新、教研组长李正英三位老师从高一高二教到高三毕业,内容包括《社会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实践论》,《矛盾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关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高三政治讲课印象最深的是三十多岁年轻有为精力充沛的李正英老师,他上课从来不看教材内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满口政治文字,滔滔不绝的演说使得微胖脸面涨红,脖子青筋暴绽,满口唾液,但仍慷慨激昂,锐气不减。听说能一字不漏地全文背诵毛主席的《实践论》(9340字)、《矛盾论》(25000字)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关章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李正英老师上课常说的一句话,他身体力行,说到做到,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后来调回陕西省澄城县任教育局长,工作成绩卓著,退休后执笔撰写了本人一生从教从政真实回忆录《怡醍斋筆札》一书,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和称赞!
给我们教数学老师们人才济济,高一代数老师王东森,高二立体几何老师朱坤兑,代数老师王仁忠,高三解析几何数学教研组长李润德,三角函数青年新秀教师任德丰。个个都是教学能手,才华横溢,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朱坤兑老师是蒲城县城西边30里地兴镇桑楼村人,担任高66.5班班主任,给我们班教数学立体几何,在黑板上画图形描虚线绝活让同学们十分敬佩,纷纷练习效仿。一手龍飛鳯舞、酣畅流利、活跃秀美的书法墨宝受到业内人士好评。为了提高学生数学解题方法和运算能力,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编写出版了高中数学疑难题解方法技巧一书,勉励同道,启迪后人,为广大同学所推崇。我们高二教代数的老师叫王仁忠,四川人,学问深,解题有技巧,年龄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胖乎乎的,他一直用口音十分重的老式四川方言加普通话讲课,让同学们听课很费劲,有时候说一句话、一个公式、一个字母都要让我们经过脑子长久思索才能理解,譬如英文“H”读音,我们读“唉呎”,他老是读成“唉曲”,还有关于“极限”的读音,他总是读成“阶县”,并且解释说:“什么叫阶县?要好大有好大要好小有好小。”听后让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说什么?后来经过多次询问才终于明了他说的意思:“极限的定义是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小有多小。”这样以来同学们都无心听讲,一堂课下来,要经过看课本,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王仁忠老师沟通,做数学作业,才可能融会贯通课文内容。所以王老师的讲课大家很不适应,他讲的费力我们听的难受,几个月下来,代数考试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同学处于逆反心理,毫无办法,产生了放弃数学学习念头,幸好班主任郭春耀老师发现这一苗头,及时与以纠正大家的情绪,并与王仁忠老师协商,让其尽量改变四川话口音,讲慢点,讲细些,多演题,多沟通,经过半学期的嚰合我们逐步适应了王仁忠老师的数学课,他聪明好学,代数课教学方法灵活,学问深厚,解题思路清晰,有技巧,速度快,唯独四川口语,初次接触感觉不适,时间一长,就觉得才气过人,智力超群。文革时期,我们班同学和王仁忠老师基本失去联系,后来听说他直接参与打砸抢流血事件。李正英老师在他所著《怡醍斋筆札》一书中有关“堯中风雨十六载”一章中是这样叙述的:“王仁忠,四川省人,高中没念完就参加了军干校,几年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后调【渭南师院】,六三年师院下马后调堯中,知识基础雄厚,业务功底良好。只是教学方法不当,加上四川口音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但他不甘示弱,孤傲自负,孤芳自赏,怀才不遇。只埋头业务,不过问政治,不参与社会活动,少与人交往。谁知在文革中他头脑发热,忘乎所以。特别是抢枪武斗开始后,他如鱼得水,把部队上学到的那一套射击、冲杀、摸爬滚打都派上了用场。……由于他公开参与武斗,加上家庭地主成份,社会关系也有问题,所以县、校革委会都没有他的席位。在清队学习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王仁忠是武斗干将,是“五.一七”屠杀革命群众的罪魁祸首。”后来经审查抓捕归案,最终惨死在监狱里,从而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人唏嘘不已。给我们教三角函数的是任德丰老师,他年轻有为,聪明睿智,数学学习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就留校任教,特别对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讲解,公式定理熟练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令人佩服的则是他在数学教学业务上的刻苦自励,勤学苦练,自学成才。他那精湛的教学艺术,优美的教学用语,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授课的学生有口皆碑,赞叹不已,任德丰老师真正是一位遐迩闻名的名师高匠。然而天心不仁,祸及善良,1990年夏,任德丰老师积劳成疾,身患绝症,虽经医治,无力回天,匆匆地走完了他在蒲城执教四十多年的园丁生涯,获得了“桃李满天下,教师最光荣”的美誉。而高级知识分子数学教研组组长李润德老师更是独具一格,引人注目。他高大个子,头顶黑色平绒毡帽,身披黑妮子翻领大衣,知识渊博,气宇轩昂,廋削的脸上镶嵌着着一对锐利的眼睛,讲课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解题思路清晰,一目了然,深得学生敬佩!由于李润德老师性格掘犟,正气凛然,加之知识渊博,教授有方,文革中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为“学阀、臭老九”,受到批判冲击,还胡诌什么:“李润德,枸苜根,和党不是一条心”,对他进行长达四个多月惨无人性地殴打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李润德老师坚持真理,绝不退让,从未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正是:“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还一再告诫打人凶手:“你们的行为触犯法律,天理不容,违背仁道,后果严重!应悬崖勒马,停止武斗,向人民低头认罪!”由于李润德老师在数学领域独具建树,精益求精,文革后期,堯中老校长段宝珊上调【渭南师院】任教育处长,化学科目造诣深厚的魏文涛老师和数学学科资力雄厚的李润德老师同时调进【渭南师院】,分别担任化学系主任和数学系主任,承担高等学府的化学课数学课的教学工作。职务高了,责任重了,但李润德老师的教学风格、为人处世之道丝毫没有改变,依然如故,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有一次我们去【渭南师院】职工住宿楼看望他,李润德老师已经退休多年,和相濡以沫几十年出身农村的小脚老伴一直住在一栋旧楼底层,室内阴暗潮湿,小小的客厅仅放着一个12英寸的黑白电视,一个木制的旧连椅和两个老式黑色靠背椅子,简单朴素,折射出李润德老师淡泊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他还是多年的老样子,高大个子,黑妮子大衣,黑廋面容,显得苍老,浑身充满精气神。他一生致力数学教学,忠诚教育事业,安贫乐道,谦和节俭,从来没有住过宾馆酒店,没有吃过西餐大菜,不愿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待遇。对于我们的来访,他没有过多的热情,只是淡淡一笑说:“你李老师好着呢!啥都不缺,忙你们的事吧,以后再不要来看我了。”2000年3月的一天,堯山中学老三届同学时任渭南市农发办主任乔俊武打来电话,言及我们尊敬的李润德老师患病医治无效已经逝世,【渭南师院】师生及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代表为深切悼念李润德老师,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在蒲城县城的高66.2班荆新治高66.3班赵咸熙高66.5班马进福和初中的张照文四人悲痛万分,一同乘车去渭南参加吊唁。一到殡仪馆,那里已聚集了好多人,有乔俊武 邢茜梅 韩景花 梁长安 张会龄 李全发 石尚仁 王济民 庞淑琴 韩富国 韩 锋 连风英 朗 敏 李继祖 温发槐等五十多名堯中同学,李润德老师曾经担任过高66.2班班主任的学生较多。人人胸前佩戴白花,吊唁大厅两边摆放着花圈翠柏挽帐,门口挂着黑底白字的巨副挽联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宁静。上联 : 【一身正气 刚直不阿 呕心沥血育桃李 】,下联 :【两袖清风 铮铮傲骨 光明磊落为师表 】, 横额 【名留千古】 ,正是李润德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低沉凄凉的哀乐声中,悼念活动开始了,教育界的领导同仁学生600多人怀着忧伤悲痛的心情向李润德老师的遗像三鞠躬,默哀三分钟。人们用血泪凝成的语言,纷纷赞颂李润德老师几十年来忠心耿耿从事教育事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业绩。他严于律己,宽仁厚德,勤奋耕耘,默默奉献,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洒下辛血与汗水,赢得桃李满天下。在围绕遗体告别时刻,当看到李润德老师慈祥可敬的仪容,高三二班的女生庞淑琴、韩景花、连风英竟忍不住失声痛哭,一下子让吊唁气氛更加悲伤凄惨。师生们都衷心祝愿李润德老师驾鹤西游,一路安祥!好人终得好报。
从1963年冬季开始,我们孙镇街道农村根据县上的安排部署,派来了驻队干部和下乡工作组,普遍开展“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开始的“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转变为后来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工作队干部一进村就连夜晚召开社员大会,学习中央文件《前十条》(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后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及农村社教《二十三条》。进行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并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农村各家各户的阶级成份重新评议,审查,登记。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只要星期六一回家背馍,晚上都要去打麦场或生产队牲畜饲养室开会,学习中央文件。因为我是孙镇村里唯一的堯中高中生,驻队干部就要我给村里社员群众宣读文件或报纸,学习社教运动方针政策,抄写有关阶级斗争材料。有一天晚上我们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清查队里的财务帐目,在微弱的灯光下,社员们都自带凳子,男人们有的噙着烟袋锅子,有的拿着书报杂志,妇女们则抱着孩子,或带着鞋底袜垫针线,围着办公桌子坐了几大圈,工作队马队长坐在桌子中间,队长贫协主任和清查小组成员分别坐在两边。马队长是县上派到孙镇大队下乡蹲点干部,他戴顶深蓝色压舌帽,披着黑色工作服,脸面两腮长满胡须,轻蔑地注视着站在桌子前面低头弯腰两只手不停搓动的队上会计麦囤问道:“你在生产队是干啥的?”“当会(读音kuai)计”麦囤回答,马队长又问:“你知道会计这两个字怎么讲?”“做帐么!”麦囤又答,“哪你是怎么做帐目的?”麦囤低头不语。马队长慢慢地挺起身子,伸着脖子,意味深长地说:“会(快)计会(快)计就是叫你赶快地计,谁知道你是提起一吊子放下一摊子,弄了两个大瓮,一个放收入的票据,一个放支出的票据,没有帐目,盖上瓮盖,连老鼠都没有办法!想的真妙!”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但是马队长没有笑,慢悠悠地又问:“你知道自大中间加一点是个什么字?”麦囤回答:“不知道,”只见马队长站起来非常幽默地说:“自大中间加一点哪是个臭字,自大一点就臭啦!”惹得社员群众哄堂大笑起来,这一下马队长也笑了,随后他安排我们村里开始了财务帐项清查工作。
而前村紧靠涝池岸南边的花园巷生产队社员各户的阶级成份重新评审划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村西头南面第一家的冯娃老汉(我们自小都叫他冯娃爷)更是吃不安睡不宁,尽管1956年转社时他庄西200多亩地一分不留地让农业生产合作社收走了;五六头长腿牲畜马驴骡牛、车辆农器家具都无偿地交给了生产队;涝池岸南面如同孙镇小学操场一样大冯娃老汉经营多年的马牛驴骡猪狗鸡羊牲畜交易市场,也由公社圈墙兴建了孙镇面粉加工厂;老宅子门前的高门楼车房和喂四大套牲畜的石槽马厩改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室;屋里三间大厅房被生产队占用做了储备粮棉油保管室。老冯娃一家及来自河南做了几十年长工的戴相老汉,都蜗居在屋后原来作厨房放置牲畜饲料磨房杂物的地方。为了安全起见,生产队派人在已经改成保管室的大厅房后面砌了一道又高又厚的隔墙,让老冯娃在屋后向西开了个偏门,正好通到街西涝池岸朝南的土路上。当然这些都是在合作化运动以后逐步变化的,口头上讲只是暂时借用,因那时老冯娃由于常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家庭成份还是个富裕中农(上中农),并没有像地主那样财产一概没收、达到扫地出门的程度。自从这次社教运动开始以来,老冯娃明显地感觉到,村里人对待他的态度和以前大不一样,见了面老是躲躲闪闪,说话不大自然,有的干脆扭头转脸不理睬。四清运动阶级斗争使人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变得紧张隔骇起来!在社员各家各户阶级成份重新审核评议会上,原来按解放前三年(1947年—1949年)家庭经济状况及主要成员参加农业生产情况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又分上、中、下三等)贫农、雇农五种类型政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好多条《实施细则》。老冯娃虽然在旧社会自小给人熬活打工受过剥削,但本人能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建房买地,置办牲畜车辆农具,开办磨房,经管牲畜交易市场,庄稼收种,亲自下手,与从河南逃荒要饭到他家当长工的戴相同甘共苦,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一年四季都穿着用涝池青泥染的灰色土布做成的衣服。吃饭十分简单,早饭一般是米汤馍就辣子咸萝卜,午饭经常是汤面凉馍夹辣子盐,若是农忙季节,干脆冷馍就生葱生蒜凑合。他常说:“家有粟米万石(读音担),馍馍不可热餐。”而且十分吝啬,每次吃完饭,冯娃老汉总是用水将碗筷涮净喝下,一颗米粒也不留,有时连碟子剩下的菜水水也不放过,一齐喝了,还一本正经地说,涮碗水能养人。尽管街道上邢俊娃的羊肉馆三角钱一碗羊肉,但他从来没有吃过一口,就连自己每年生日贺夀,他都是提前用荞面熬一大盆凉粉,用自家地里生产的软糜子米加放一些大枣蒸熟一大锅小米甑糕,供众亲戚在他生日当天享用。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因多年老是这样,就将这两样饭食戏称为“伤脸菜”(凉粉软滑,用筷子夹不住)和“打娃菜”(软糜子甑糕煎热,娃娃急着要吃,大人害怕烫了嘴就打娃娃),穷苦出身的冯娃老汉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灵性的心计,省吃俭用,多方盘拨,日夜操劳,终于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几年功夫,竟置得粮田二百多亩,骡马车辆,前庭后院,牲口市场,俨然成了村里的土财东。抗战时期,还给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寇的38军供应麦子二十多石大约6000余斤粮食,获得乡民赞誉!按照这次四清运动阶级成份划定标准,补定为地主成份无疑!这使得以往日子富善、吃穿不愁、瞧不起村里贫雇农少吃没穿惜惶可怜的老冯娃担心害怕起来。难道世事变了?自己劳累了大半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看人脸受教结,一年到头没有享一天福,好容易置了这点家业,就一下子变成了漏划地主?所有的家产都要充公,全没有了。人家不下苦,浪荡了一辈子,最后还落了个贫雇农,当了大小队干部,反过来又支拨训斥人。啊!世态炎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老冯娃总算把世事看透了!忧虑、难受、担心,惊恐,想不通使得以往身体结板,硬朗发胖,脸面通红,常年都穿着脏兮兮的灰老鼠皮衣衫,从来没有吃过一片药的冯娃老汉,躺在烧的只剩下多半篇芦苇席的土炕上再也起不来了,他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四肢乏力,发热燥冷,连吃饭喝水都困难了。老伴早逝,儿子解放前被拉了壮丁,在外没有消息,儿媳带着孙子回了娘家,屋里屋外仅留长工戴相陪伴,不弃不离,也年近六十,弯腰驼背,在恐慌之际,老冯娃耳根好像听到屋外西南方向隐约传来“呎!呎!呎”锯齿声,一问戴相,才知道是公社企业办的铁木社正在西邻面粉厂南边用钢管围绕杨树搭起高架,用大锯齿分段切割直径一米多粗二十多米高的白杨树。它可是老冯娃解放初经管牲畜交易市场,为遮阳拴牲畜时栽植众多杨树中发粗长大最快最高的一个,十多年来枝繁叶茂,光乌鸦巢、喜鹊窝就十多个。
十里八乡村民来孙镇街赶集,一上塬就老远看到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矗立在老冯娃的牲畜交易市场,冯娃老汉一直为之骄傲!他见长工老戴相常年累月熬活不愿意回老家河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曾给戴相许愿:在他们主仆二人老百年时,可以砍伐这棵高大粗壮白杨树,抽心子木板做几口棺材入土为安。原因是冯娃老汉舍不得花钱制作农村老年人临终美梦以求的二五之柏木棺材,或者铜帮铁底的松木棺材。在这次社教运动重新划定阶级成份清查核算时,老冯娃预感不祥,一再托人给大队生产队干部说情,还让戴相找驻村工作队干部,上交什么财产都可以,唯独希望将已经圈墙在西邻公社面粉加工厂里的白杨树留给他做个纪念。让他入土也能和自己辛苦栽培的白杨树睡在一起。但政策是有原则性的,事实是无情的,四清运动一但划定漏划地主成份,整个性质就发生改变。得到的答复是绝对不行的!一气之下,老冯娃万念俱灰,痰湿涌阻,他瞪着圆眼,用那粗糙发黑干瘪的右手食指指着隔墙西南方向,断断续续地发出微弱的声音:“我的树,树!杨树,杨树!白杨树,白杨树…”随着呼吸声逐渐消失,年迈力衰的老冯娃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人这一生,不知道为了什么?总是寻情钻眼,处心积虑,追逐名利,发家致富。争呀!抢呀!夺呀!占呀,到头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除了自己化作尘土,一切都留在了世界上。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名诗人陆游的《示儿》绝笔诗:“死后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才是弘扬提倡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