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

核心内容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孩子也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父母给予孩子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我成长。

精髓:孩子认知世界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又该如何用科学的方式爱孩子,自由成长能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当下这个时代,中国人普遍缺乏对爱和自由的正确认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却不一定是对的,当爱孩子的方式错了,或者爱过火了,给孩子带来的往往就是伤害而不是爱。

比如有的有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做不到就打骂孩子;还有的父母会把孩子一直严密地保护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生怕孩子接触了外界不好的事物而变坏;也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变成自己意志的延伸,总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样强大的控制欲让孩子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这些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这些父母口中的“爱孩子”,而这些错误的爱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这个过程中,总是想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愿望。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独立,舍得孩子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孩子也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父母给予孩子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成长。

先了解一下“蒙氏教育法”的核心思想,这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些内容,很多理念都来自蒙氏教育法。它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教育方法。

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父母或老师为教育本位。它提出,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通过三个部分来告诉你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一、孩子认知世界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二、怎样去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三、孩子的自由成长,能够让孩子有哪些变化。

第一部分

孩子认识世界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在蒙氏教育法中,出现了很多经典名词,其中一个词叫做“精神胚胎”——就是带着思想的孩子。孩子是带着思想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精神胚胎经过不断的活动和操作产生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智力来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整个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都是根据他内在的程序自我发展完成的。可能你会问“孩子不都是大人教才学会知识的吗?怎么变成孩子自己就能认识这个世界了呢?”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比如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并不是听大人说什么,而是更专注于看大人做什么。虽然很少听,但却不妨碍他们可以在生命的头三年里就学会自己的母语,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为什么孩子看似没有专注于从大人那里学习语言,却很快掌握了语言能力呢?这就是蒙氏教育法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恰恰说明了孩子是一个精神胚胎,他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依照孩子自己的内在程序认知世界,而不是依靠外界给予的影响。

而我们知道,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智力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孩子的智力又从哪里来呢?是从孩子的经验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大人教出来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有很多有趣的反应,比如他会喜欢盯着有动静或有声音的地方看。其实,这就是他在认识和感觉这个世界,当感觉发展起来,孩子就有了感知力,就会重复地去操作,进行产生一定的经验,最终发展成智力。

举个例子,小孩都喜欢拿东西往嘴里塞,并且不断去做这样一个动作,其实这是孩子在感知这个世界。他咬东西,可能就是在感受软和硬的区别。当他感受到了并慢慢熟悉了这样的感受,就建立了“软和硬”的概念,就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认识。而这种概念、认识的积累,就会最终发展成孩子的智力,进而影响孩子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

所以,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依靠感觉和内在秩序慢慢建立的。这里说的感觉指的是孩子对世界触摸后的感知,而内在程序就是指孩子通过外部事物的有序认知然后建立的内在秩序。

那什么又是对外部事物的有序认知呢?它包括事物的整齐、逻辑的清楚以及规则和原则。如果我们的父母经常打乱这个有序认知,孩子就糊涂了,就很难建立概念了。

就像你在他不会说话的时候到处指东西教他读,那个时候他的思维就是被打乱的,就很难说出你想要的答案。所以说我们尽可能地让孩子亲身去感受一个事物,他才会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一味地念给他听或者指给他看。

在蒙氏教育法中,孩子知知世界的过程是自己内在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外界的刺激和强硬施加。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混乱,动手能力欠缺。作为父母,了解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孩子正确的帮助。

第二部分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是遵循其内在程序后,作为父母的我们,才能知道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爱,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给予孩子良好的爱的环境。

其实就是要求父母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如果爱的方式是正确的,那么孩子就知道这份爱是稳定的,孩子知道他不需要去讨好父母来获取关注,那么他就会把精力放在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相反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稳定的,时有时无,就会让孩子焦虑和恐惧,孩子会很害怕失去你的关心,所以就会表现出一种特别依赖父母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可能并不正确。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叫做父母没有长大。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不会付出爱的个体,他们自己都没有长大,所以没有耐心去关爱孩子。比如在当爸爸后,回家依然只顾玩游戏,不帮忙家务,还抱怨妻子有了孩子就不关心自己了。不但没有担当起爸爸的角色,倒像是家里的大宝宝;

第二种叫情绪化的爱。开心的时候就对孩子很好,不开心就爱理不理,甚至把孩子当出气筒。

这两种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都会在家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爱的环境。如果有一个长不大的爸爸,妈妈也可能会经常抱怨,于是孩子对爸爸就会不认同。而情绪化的父母,又导致孩子常常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特别善于讨好父母。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潜意识会对外界感到害怕,并且认为除了父母之外的人也会不那么爱他,所以对于外界比较抵触。一方面会显的内向、认生、依赖父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孩子焦虑、不守规矩、没有安全感。

那么,应该怎样才能给孩子正确的爱呢?

首先,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他感知到你的爱。当孩子想尝试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制止,而是要让他重复地去做,你只要在旁边 引导他安全地操作这件事就行了。比如小孩想要端水给你喝,你要让他尝试,当他没有洒出来的时候,要夸他,而不是上前去抢走他的水杯,不允许他做这么危险的事,要让他时刻能够感受到你的关爱和鼓励。

其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理性。这点是很多中国父母需要学的。我们小时候一定经常听过:“我希望你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你看别家的孩子,再看看你”……相信这些话会让你感到很不舒服,所以不要再些情绪传达给自己的孩子了。我们要清楚这一点,这些你认识是对他好的话,其实很多是你自己的希望和你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某种意义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这样的父母是不是有一点自私呢?

最后,我们要理解孩子并给他足够的耐心。之前提到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段时间是反应比较缓慢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让他慢慢经历这个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鼓励他,而不是替他做。不然孩子在上了幼儿园或小学以后,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系鞋带,会被同龄小伙伴嘲笑。

第三部分

当我们学会了正常地爱孩子后,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可是很多家长会怕说孩子自由了,会不会学坏呢?这就是第三部分内容,给孩子适度的自由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做父母的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会跑偏,因此我们通常会管着孩子,不让他接触我们认为不对的人和事。而且我们也担心孩子过于乖巧,在将来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由,真的能培养出让孩子适应社会的好品格么?

在0-6岁这个阶段,如果给他适度的自由,孩子是不会跑偏的。

举个例子:如果给你放一天假?你会做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平时很累,所以会休息一下,睡个懒觉,或者在家里看电视。那如果给一个小孩放一天假呢?他会玩,会做他觉得有趣的事。答案显而易见,孩子一旦有自由的时间,他就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慢慢就会发现孩子的专注点了,那么做这件事的规则也会随着他的实践慢慢建立起来。所以,适度的自由,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秩序去自我学习、认知世界,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当然,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一定是相对的,当孩子的自由影响到其他人时,那么就得提醒他。

比如以下有三种行为是需要被制止的:

一是干扰别人。当孩子打扰到别的同伴时,父母就要带孩子做些其他的事,不要让他继续干扰别人。重复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当他去打扰别人的时候,自己就会被带去别的地方,就不能继续做他喜欢的事了。为了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打扰别人。

二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发生这种行为一般是由于之前被压抑太久而表现出来的发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辨别他的意图,然后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

三是拿不该拿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吃糖,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吃多了坏牙,就把糖放高高,孩子就会偷偷拿去吃,这时父母不要上前指责,应该说:“你想吃吗?是不是拿不到,我帮你拿,但是这个吃多了会牙疼。”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明白不是不让他吃,而是不希望他不健康。

当这三种情况发生时,父母一定要注意,你需要做的是提醒孩子、而不是惩罚。

说到这里,我们说到正确的爱就是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那有了适度的自由,孩子的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里主要讲三个孩子的品质,创造力、意志力,还有守纪律。

先说创造力。在儿童阶段,创造力其实是可以和个性划等号的。当我们说孩子有个性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好的评价,会觉得是一个调皮捣蛋、举止奇怪的小孩。但这里说的个性,就是孩子在认识世界这个阶段中独特的感受和认知。就像毕加索的抽象画,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这些奇奇怪怪的线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既不是人物也不是风景,但当人们理解这是属于毕加索独特的社会感知和感受时,便给予这些作品高度的评价和认同。小孩也一样,他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时,大人们限制了孩子发展的自由,强行加入自己认为正确的概念,那么孩子就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千篇一律。就像画画,老师说叶子是绿色的,那小孩都会习惯把叶子画成绿色的,以至于孩子不会考虑叶子颜色是会有变化的,叶子也会枯萎变黄。所以说,给孩子自由,就是在释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接着,我们来说说自由对于意志力培养的好处。意志力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品质。我们成年人经常会夸一个人,说他有很强的意志力,所以他才可以成功。这个时候意志力其实体现的就是专注。那么孩子的意志力是怎么产生的呢?也是在0-6岁之间,尽可能让孩子根据自己内在程序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他愿意用很多时间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专注,这时,孩子的意志力就在慢慢地养成。就像小时候,我们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科,我们可以表面上坐在教室听课,但心却早已飞出课堂。我们通常会把这样的不专注称为“神游”,而神游的原因则是我们在被逼迫着做我们不爱做的事。当孩子发生了神游,就很难专注在一件事上了,结果就是6岁以后,做事情就很难专注了。所以说,给孩子自由,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对培养意志力也非常重要。并且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亲自感受整个过程,发现他的兴趣点和专注点,慢慢形成意志力这种品格。

最后,说说守纪律。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人会担心,我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会不会从小就随心所欲了,不守规矩呢?答案是,会,但不用担心,这是短暂的。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多少都会不适应。有些孩子会调皮一点,不守规矩,但是当老师善意地引导他,他不想听课的时候就出去走两两圈,久而久之他就会明白,不是不让他出去,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出去会更有趣,也会有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

其实,当孩子们自己做游戏时,他们会自己建立规则,并且自己遵守。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能根据自己的内在而发展,在实践中建立秩序性,那么随着他的成长,遵守约定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如果从小被强制守规矩,而并没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个规矩,压抑太久反而会表现出极端的破坏性。当孩子能养成一个又一个优秀品格后,再进入学校和社会,就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不是感到措手不及或恐惧。让孩子养成独立人格,以正确的方式面对社会,这也是我们人孩子自由的最大意义所在。

总结

主要阐述三个观点:

一、蒙氏教育法认为孩子是精神胚胎,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处事原则,并不是说我们比他们成熟就意味着我们所接触的社会法则就更加高级。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根据自己内在的程序进行的,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去打乱孩子认知世界的内在程序。

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正确地爱孩子。成人习惯了使用权威,而孩子需要通过漫长的实践去自己建立规则。我们应该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尽量不要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名言去代替孩子做事情。控制情绪,学会理解。

三、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小孩子正是通过玩耍、游戏来慢慢认知世界,同时建立规则感知秩序感的。自由是培养孩子独立品格的重要因素。养成独立人格,以正确的方式面对社会,这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大意义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