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十集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2020年2月17日

正月二十四

第一节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完全背叛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提出此教育方针,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第二节教育制度改革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1927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蔡元培等提案,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蔡元培为院长。

(2)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

评价:独立思想的体现,教育行政学术化,教育与学术结合,反而使学术官僚化,效率低下。推行一年之后便不了了之。忽视了小学教育,导致中小学居于附庸地位。是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第三节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训育制度

中等学校以上,导师制。《训育纲要》,纲领性文件。

二、中小学童子军

三、高中以上学生的军事训练

四、颁布课程标准和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五、实行毕业会考


第四节学校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抗战时期,为保存国家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

(1)北大、清华、南开合并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大师云集,充分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现代大学精神。

(2)国立北平大学、国平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教育史》第十集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