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回事

多年以前,听到这个梗,再一次佩服网友们的脑洞,其实不过是一个个键盘侠,在网络中穿行。但这句话形容人“类”,真的太形象了!若要说出点为什么形象,我却词穷了。因为不十分清楚这句的出处,就经常认为它说的是不同人之间口耳相传,尽管传着传着会丢失原先的本意,但这种人和人传播倒也符合人的本性。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传播是空间上的,就像早先的烽火台,驿站,后来的无线电,电话,现代的卫星,手机。这些通讯硬件替代了早先的声音喊话、吆喝,使得传播的距离大大扩展。顶多算是人身体的延伸。但这还不是复读机,复读机原封不动地重复提前存储下来的内容,传播的受众却不一定会这样做。因为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些片段性的信息很难在传播的人中瞬间拼凑出一条完整的有逻辑、有所指称的信息。

之所以这么认为,有大环境的原因吧。发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想要得到别人的重视。然而很多时候,我的声音总是被淹没着。就像是学校的课堂上,很少时间有学生回答的。久而久之,传播的愿望慢慢变成了一道坎。于是乎我总在寻找出口,好让自己透透气。自己也敏感、自卑、开口就磕巴,人家讲的什么头几句还能集中注意力听得进去,后面就回到自己的思绪(思想+情绪)里面了。因为我感觉因应别人的话,除了要应付自己的情绪,还要注意别人的情绪,好累。我想唯一能在一个平面内沟通的,就是他能明白表达普通话了,因为那有文字做中介,都认识那字,理解那话。越没有出口,就越想获得一个普遍认同的东西,从而维持住平衡。所以,复读机在我看来就是人们都说着同样的话,使用同一部字典。

依靠人的传播很容易让人想到宣传工作,但这没有挣钱的来路。若是有,应该就是推销员了,或者CH*(&……u1(A)^|}nX&%i!~)A(&"o。人与人的链式传播口耳相传,人、物、资金流通起来。亲身经历过CH*(&……u1(A)^|}nX&%i!~)A(&"o,所以,若是把人与复读机划等号,必然会想到这说的是空间上的信息传递,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他再传给其他人,接力下去,组成一张无形的人际网络。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一旦信息传递受阻,就会出现“双重思想”(《一九八四》里的术语),你说可怕不可怕。中医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颇以为然。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复读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重复同样的话,或者同样的观念。自己的孩子被狼吃了,祥林嫂就精神恍惚,神志不清了,逢人就说:”唉,我真傻!真的!我明知道夜天林子里会有狼的……“受到突发性应激事件,大脑海马体受到刺激,记忆线索就一直在那儿,重复刺激着神经。所以,人的记忆太好,不见得是件多么好的事。可是,从另一层面来讲,人又何尝不是笼中鸟呢?早先的生存环境,早先的见闻,早先的理解,早先的应激反应在时间的冲刷下,把人的意志磨平了,每个人的思维逻辑就固化在身体里,那也是唯一引以为豪的啊。我也慢慢发现,自己输出的这么些文章、话题,都残留着过去看过的书烙印下的痕迹:类似于圆圈,否定了原先的存在后,又否定了这种否定,最后又回到了起点。所以,那些心心念念的必有回响,无论这回响是什么。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一句戏谑的话竟会被我联想这么多。谁让,我是复读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