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家长会有感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九月份我们家小朋友刚上幼儿园,上周加第一次家长会,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家长会。家长会在小朋友们上课的教室举行,分为两个阶段,总共持续了2~3个小时。第一个阶段,园长集体介绍了她多年的教育心得以及办学理念(大班授课);第二个阶段,各个班的老师分别领着对应班级小孩的家长,到相应的教室进行小班授课。

这两个阶段的关系可以理解成战略和战术,理论和应用的关系。看得出来,这次家长会,园长和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准备,所以收获也很大,这里做一些分享,考虑到保密性,我隐去了学校及老师的名称。

1 园长布道

在这个部分,园长结合理论和案例,分享了她的办学理念,很受启发,为了传递核心,我省去了大部分的案例,提炼了其核心思想。

1.1 放手成长

的确是从事教育工作很多年,园长很会循循善诱,为了引入她要介绍的核心观念,开场前,她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皮克斯的小动画——《鹬》,动画讲的是一个鹬妈妈鼓励小鹬走出巢穴,主动觅食和成长的故事。在短片中,小鹬开始不敢往外走,总想等着他妈妈喂食物,但这是一个很会教育的妈妈,她没有迁就小鹬,而是不断鼓励,经过几次挫折后,小鹬终于学会了觅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自食的能力,还给同伴带来了新的食物机会,最后它享受完自己的劳动果实,幸福地进入梦乡。整个故事不长,但是传递的意思比较清晰的,和当时家长会的议题很吻合,因为这是第一次入园家长会,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就像那个鹬,慢慢离开家庭,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理解园长想传递的意思是,我们要鼓励小孩去成长,要放手让其成长(在可控的范围),允许他们经历一些小的挫折和失败。


1.2 自主和主动

结合上面的故事,园长介绍了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成长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在出生的时候,所有八个阶段都是未充分展开的,之后每一个阶段呈现出重点发展的内容,但是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长不一样,比如6岁之前就包含了3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出生~1周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外界满足他需要的需求,需要建立与母亲或其他代理人间的信任,使其感到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第二阶段 (1周岁~3周岁):自主—羞愧和怀疑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而如果大人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3周岁~6周岁):主动自发—罪恶感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问问题,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和禁止,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而幼儿园的小孩主要是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也是要重点培养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阶段,基于这个考虑,园长强调在家庭和学校,要先逐步培养小孩的自我服务意识,就是要让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漱等,培养他的独立精神。

同时,要让他自己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出去玩的时候,可以让他们选择想去哪里,挑选自己想要的玩具,只要是合理范围,都满足他,这样增强他的主动性。

1.3  多元智能

园长知道家长关心的不仅是小朋友独立人格的发展,也关心智能的发展。于是她介绍了“多元智能”的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将人的智能分为7种(后来又有拓展),其中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彩蛋:下周文章介绍《多元智能》)。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也提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样个观念是有问题的,如果你什么都做到好,最后很有可能都做不好,而园长的观念我挺赞同,每一个小孩出生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我们要通过耐心的观察去识别哪些是小孩的确很擅长的和感兴趣的,要发展优势智能,对于一些短板或者不足,只要没有很明显的缺陷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卓越。

除了要发挥优势之外,园长提到另一个观点很受启发,就是一些技能的发展,是多个智能的组合,她以练习钢琴为例,在她看来,钢琴所需要用到的智能,除了我们大家都能想到的音乐智能之外,还需要身体-动觉智能以及逻辑-数学智能,因为钢琴需要手部精细动作和认识乐谱,而它其实有很强的逻辑性。

只有从组合的角度,才能够判断小孩是不是适不适学琴,而不是逼着她学她可能很难学会的,这样反而容易产生挫败感。她举了一个她教育生涯这么多年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自己本身不是特别的擅长钢琴,但父母却逼着练,最后遇到学业的压力,他的父母本来是想让这两方面都不要丢,但她抓住了这样一个谈判机会,说两个只能选一个,最后她果断放弃了钢琴,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捡起来过,着实有些惋惜。

2 园丁叮咛

以上就是园长分享中对我最有启发的,园长讲完后,我们被带到了各个小班,由小朋友的两个老师给我们进行介绍,包括小朋友的生活安排和表现,也介绍了具体培养小孩自主和主动的方法,和跟前面园长讲的形成呼应。有个小细节,在教室的布置上,参考了前面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墙上有8个花园,分别代表8个智能,通过观察学校的表现,每个小朋友的图像被做成小蜜蜂,放在对应的花园附近,当然这个不是固定不变的,还会定期进行观察和调整。

第2个很有意思的就是,老师提到小朋友入园刚好两个星期了,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的小孩在家已经养成了自我照顾能力,做的比较好,所以老师不用太操心,比如说吃饭和上厕所,而有的小孩就是需要老师亲自动手来帮助,而一个班级里面有30个左右的小朋友,如果每个都需要老师去亲自帮忙,其实根本来不及,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分享了很多小朋友的糗事,比如说有的小朋友自己老是提不上裤子,总是等老师帮忙,有时还没穿好就跑出来了~

想想,还是挺辛苦两个老师的……

3 协同合作

还有一点,我觉得幼儿园做的很聪明——充分调动我们家长,这不仅可以给幼儿园提供了支持,也加强增加了家长的参与感。有两个活动印象深刻——"家长委员会"和"家长进课堂"。前者由家长志愿报名,主要是义务帮忙幼儿园日常管理和活动的组织协调。

“家长进课堂”更有意思,家长可以自愿报名给小朋友上课,选自己选择主题,当然提前要和老师确定内容。听到这个部分,我很感兴趣,第一时间和老师联系申请了10月的上课机会,当然,等我完成教学,我也会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

总结 

以上就是我参加第1次家长会的时候的一些收获,这次家长会,不仅了解了学习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也清楚了小朋友在学校的具体日程和后续安排,感谢幼儿园园长和老师的精心准备。

培养小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学习老师通力合作,再次表示感谢~

参考资料:

1、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766869/

2、https://baike.baidu.com/item/爱利克·埃里克森/1314842

3、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经典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次家长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