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几何(四)

代数几何的函数——理论法

虽然双有理变换的本质是清楚的,但双有理变换下不变量研究的代数几何的进展不尽如人意:处理方法用过了;结果不相互联系,是零碎的;大多数证明是不完全的;少有重要定理;处理方法多样,造成用语不同;主题的目标模糊。虽然双有理变换下的不变性曾是主导课题,但内容包括对曲线、曲面以及高维结构的性质研究。由于上述因素,没有得到很多中心结果,以下是几个主要结果。
克莱布什(Rudolf Friedrich Alfred Clebsch,1833-1872)创立了第一种处理方式。1850-1854年间他在柯尼斯堡跟黑塞搞研究。早期兴趣在数学物理方面,1858-1863任理论力学教授,后来在哥廷根任数学教授。他研究了雅可比变分法中留下的问题和微分方程理论,1862年他出版《弹性学教程》,但他主要工作是代数不变量和代数几何。
约1860年,克莱布什研究三次、四次曲线和曲面的射影性质,1863年他遇到哥尔丹并获悉黎曼在复变函数论的工作,克莱布什于是将这个理论用于曲线。这种方法叫超越法。虽然克莱布什使复变函数与代数曲线发生联系,但他在给Gustav Roch的信中说自己不理解黎曼在阿贝尔函数的工作,也不懂Roch的学位论文。
克莱布什用以下方式重新解释复变函数论:函数f(w,z)=0,w,z是复变量,在几何上对应z的一个黎曼曲面和一个w平面或其一部分,也可以说对应黎曼曲面上面每个点有z,w的一对数值。若只考虑z,w实部,方程表示实笛卡尔坐标平面的一条曲线。z,w仍有满足方程的复数值,但不能作图。从射影几何工作已知实曲线具有复数点,平面曲线的双有理变换论对应曲面的双有理变换论,在新解释下,黎曼曲面的支点对应于一条直线x=常量与曲线相交于两个或多个相合的点,即曲面与曲线相切或者过一个尖点。曲线上的二重点相当于两叶曲面相切而无其它相接点。曲线上的高阶重点也相当于黎曼曲面的其它奇点。
点的定义参考十八世纪的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二),n次平面曲线的k>1阶重点(奇点)P:过P的普通直线与曲线相交于n-k个点,若在P点的k条切线是相异的,这个重点是寻常点。计算n次曲线与m次曲线交点数目时,重点的重数必须计算在内,若交点P在曲线上是h重的,而在上是k重的,且在P点的切线与的切线不相同,则交点的重数是hk,若曲线C的重点都是寻常点或尖点,且C的每个k阶重点是曲线C'的一个k-1阶重点,则称曲线C'伴随于曲线C。
克莱布什第一个用曲线术语重新叙述了第一类阿贝尔积分定理(见单复变函数),阿贝尔考虑一个固定的有理函数R(x,y),其中x,y通过代数曲线f(x,y)=0关联,使y是x的函数,设下图f=0为另一代数曲线Φ(x,y,a1,a2,...,ak)=0所截,其中ai是系数,设Φ=0和f=0的交点为(x1,y1),...(xm,ym)(点的个数m是f与Φ的次数的乘积),已知f=0上一点(x0,y0),y0属于f=0的一个分支,则可考虑和式,上限xi,yi都在Φ=0上,积分I是上限的函数。于是这些上限有一个特征数p,是其余上限的代数函数,数p只与f有关。此外I能表示成这p个积分与xi,yi的有理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和。若曲线Φ=0随参量a1变到ak而发生改变,则xi也将变化,I通过xi成为ai的函数,函数I是ai的有理函数,或在最坏情况下也只包括ai的对数函数。

代数曲线f=0,Φ=0

你可能感兴趣的:(代数几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