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同学作业
【W3-D2:任务管理】
片段四选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P92-P93
【R:阅读原文片段】
可现实就是这样,虽然不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种需要任务切换的“多线程”的感觉很遭,效率很低,但我们往往没有选择:一个任务做到一半被被打断,然后去做另一个任务,然后又被打断,又去做另一个......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篇文档这种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这个技巧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为此我提出了一般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想象它是一个金枪鱼三明治,它的中心部分是金枪鱼肉泥,吃下这个部分的努力我称为“核心思考区”。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了(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片段】
(why)
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全心投入某个任务时突然被打断去处理其他事情,而后当重新捡起之前的任务时发现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之前的状态。这种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切换所要花费的额外时间精力(我称之切换损失)会导致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低下。如何分解任务降低其被打断造成的切换损失对于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what)
“三明治模型”是一种任务分解模型,它将任务分成三部分即“核心思考区间”、“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核心思考区间"是任务最复杂棘手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专心思考的部分,“支持性思考区间”是需要花费少量精力进行一些低强度思考的相对简单部分,“操作性动作区间”是一些不怎么需要思考的重复性动作的部分。
(how)“三明治模型”的使用步骤如下:
一、分解任务:将任务分成多个部分
二、找出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首先把任务最为复杂的部分找出来,这个部分是需要你专心思考不容被打扰的部分。
三、找出任务的“支持性思考区间”:找出任务中相对简单的部分,这部分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进行思考创造,可以容忍被打断。
四、找出任务的“操作性动作区间”:找出任务中不需要思考的一些操作动作部分。
五、根据任务的分解为任务不同部分分配时间。“核心思考区间”需要安排在不会被打扰的时间段内,“支持性思考区间”可以安排在可能会被打扰的时间段内,“操作性动作区间”可以安排在容易被打扰的时候,甚至你可以一边做这部分的事情一边做些其他事情,比如你可以一边看电视听音乐一边做“操作性动作区间”的部分。
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准备一个演讲的PPT,准备这个PPT你需要设计演讲的内容,根据内容找合适的PPT模板和一些插图,将演讲内容以PPT内容展现并配上一些图片。这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就是设计演讲内容撰写演讲稿,你需要在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用纸笔先把演讲稿写好。“支持性思考区间”是找模板和插图,完成讲稿后你可以休息下再去网上找一些模板和插图,这时候你不介意被打断。“操作性动作区间”是把讲稿敲入PPT中再把找好的插图插入PPT中,这部分你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去完成。
(where)
三明治模型适用于对一些含有简单和复杂部分的任务进行分解;也适合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多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有简单复杂之分。如果某个任务都很简单或都很复杂就不适用,比如扫地就不需要使用三明治模型。
需要注意这个简单复杂要根据你的情况,即你觉得什么部分对你来说简单,你被打断后再重新开始不费力气,什么部分难,你必须集中精力不容打扰。
A1:
今年8月份我需要在2周内完成一个核心功能的开发,开发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被打断,不是要开会就是被同事问问题。每次被打断后我都要花十几分钟把之前的思考点接上再继续开发,那时候我非常地烦躁,开发效率非常低下还容易出错。最后导致我需要周末加班才能赶上进度。
反思:
其实我在开发时并不是时刻都需要全神贯注,我那时候应该先将开发任务进行分解,分解成架构设计、模块开发、编译和测试四个部分。架构设计对我来说是“核心思考区间”我可以每天早上早1个小时到公司去完成这部分内容。模块开发对我来说是“支持性思考区间”我可以在日常工作时间完成,即使被同事打断也没什么关系。编译和测试对我来说是“操作性动作区间”我可以在开些不重要的会议时,一边开会一边完成。
A2:
目标:本周使用“三明治模型”准备下周三给客户的方案
行动:
时间:本周
地点:公司
工具:电脑和网络
步骤:
1)分解任务:将完成客户方案的任务分成多个部分
2)找出“核心思考区间”部分
3)找出“支持性思考区间”部分
4)找出“操作性动作区间”部分
5)对每部分的工作进行时间规划
教练点评:
片段很棒~整体解读也很全面,有恰当的例子,不适用情况思考细致
总体读下来有一个感受是有点绕,复杂名词反复出现,不易理解,各个部分重复蛮多,比如what how (how中的234点 VS 第5点) 。有没有可能超越原文,作出更简单易懂可爱的解读呢?
再有A2几乎和How一致,虽是规划应用,如果对要达成的该目标所需要的计划进行多些思考会更好。比如什么截止时间?什么客户?哪些任务?自己哪些时间是不会被打断的?哪些时段是容易被打断的?提前思考细致会增加可控。
整体解读准确,案例贴合,反思对应,关联性强。五分优秀!
潇潇同学作业
R:书名: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反抗期在暴风雨中前行。
预防失败的“习惯培养三原则”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失败率高的人,通常在一开始就失败了。所以,为了不眼睁睁地招来失败,在培养习惯时,请检视自己是否确实遵守以下三项原则。
原则一 锁定一项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 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太贪心,想同时培养两种习惯。 例如,很多人在减肥时,通常会同时进行饮食控制与运动,这是最典型的高失败率的例子。因为,习惯引力会针对不同的习惯产生作用,如果同时培养多项习惯,就会承受多倍“习惯引力”。因此,除非你的意志力坚强过人,或是迫不得已,否则这样是很辛苦的。 若要培养习惯,请先挑战一项习惯,等达成目标之后,再继续挑战下一项习惯吧。千万不要太贪心啊。
原则二 坚持有效的行动(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行动规则太多、太复杂。 以学英文为例,假设你设定了以下的行动规则: ·在电车上练听力·每周上两次英语对话课 ·利用零碎时间背单词 ·晚上花一个小时学语法 ·周六、日花5个小时念托业(TOEIC) 就算你只锁定一项习惯,但是行动规则太复杂,光是记就记不住,想持续执行就更困难。 复杂的事情容易失败,简单的事物容易坚持,这是真理。建议读者先决定一项最有效的行动,先将这项行动化为习惯。若要做到这点,就要广搜信息,听听该领域的专家或旁人的建议
原则三 不要太在意结果 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过度在意结果,导致行动节奏被打乱。 例如,本来设定在三个月内将TOEIC的分数提高200分,所以开始培养每天学习两小时的习惯。即便如此,一个半月之后模拟考分数也只增加了50分。这时,对于这样的结果你会感到焦虑,所以决定每天早上多背一个小时单词,在去公司的路上练习听力,周六、日花5个小时认真写作业。就算你这么做,我也可以预见你的计划太过勉强而可能导致失败
I
What: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培养一个好习惯总是很难往往以失败告终,遵循这三个原则可以降低失败的几率。
Why:不用这三个原则在习惯培养开始可能就会出现同时培养多个习惯、行动步骤复杂、太在意结果导致焦虑等问题不能坚持下去。使用三原则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些问题让培养习惯更容易坚持下去。
How:
1、专注培养一个习惯:比如培养听课的习惯把这个习惯培养出来了再去培养下一个习惯。
2、定制的行动简单能坚持下去。每天听两节课,听课可以在做家务、走路、坐车时听。
3、行动时不要太在意结果。开始行动的时候不要太在意结果先把习惯培养起来。
Where:适用边界
适用于培养习惯、爱好,需要坚持的事情
A1:激活经验
时间:2017.5
人物:本人
地点:无锡
起因:培养每天坐车时听老师理论课和背理论知识,每周有三天时间要写总结。
经过:每天坐公交车的路上听老师讲的理论课,晚上回来背理论知识,每次总结写的时间要1~2小时。背理论知识背了几天就放弃了,写总结坚持写了两个星期就没写了,唯一坚持久一点的就是坐公交车听课。
结果:三个习惯都没有很好的养成
反思:1、同时培养三个习惯太多了,犯了第一个错误贪心
2、培养的习惯虽然都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培养的但是行动的步骤过于复杂,导致很难坚持下去,中途都放弃了。
3、当时把结果定的太遥不可及,把三本理论都掌握,当自己的学习速度太慢放弃的念头更大了。
A2: 目标:培养习惯每天花30分钟~1小时写日记《21天》
行动:
1、手机下载笔记本记录白天发生的事,晚上把他写在笔记本里。
2、买一个日历表挂在墙上,每坚持一天就在上面画个笑脸。
3、开始的时候不要太在意日记写的好不好,先坚持下来在慢慢精进日记。
教练点评
对应和关联都还不错。
在解读深度上还可加强。
what可以给个定义:习惯培养三原则,多整齐
Why可以更深入讲讲为啥这三个原则能让培养习惯更容易坚持
How可以更细致逐点展开。where也是同样。
但总体没跑偏,准确上OK。
A1,事实在经过上尽量描述完整,而不是反思。从反思中写的在故事中并没有体现,比如:结果定的遥不可及。
A2 在应用上浮于表面~ 如何让这个习惯简单可行?如何让自己坚持,应更细化。
整体来看,主要问题是浅~~ 但没有跑偏。三分吧,精进空间还很大~ 还有三次作业,可以多投入点时间来推敲~
赵静同学作业
R:《跃迁》235页
当你发现自己困于事情或情绪中,可以用“脱困四问”来重新设定行动。一旦你发现自己被事情或情绪所淹没,不妨跳出来自己想想“脱困四问”。
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I:
what(给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个拆页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困在情绪或事情当中时候的自救方法,叫做“脱困四问”,又叫EETA法,自问四个问题,觉察自己的情绪,客观描述事件,追问问题的本质,找到关键点,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how(举例子)
这四个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问(Emotion):我处于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在这一问里要找到情绪描述。所以平日里要多积攒描述情绪的准确词汇。如:我现在感觉到焦虑,我给自己打8分。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这里要尝试不带情绪地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目的是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所以,如果描述里还带有情绪,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警惕描述的是自己的判断,还是事实。如:小王最近老是迟到,这其实不是事实,而是你的个人判断。“小王在这一周晚到公司4次”,这是事实。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一般产生情绪,都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步要拨开情绪,透过事情,直面内心,看看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找到初心,也找到期望与目标的差距。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能为这件事情做点什么?找到目标差距后,若要真的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行动来到达。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及消除行动。这里只考虑自己,不要考虑别人。此外,只考虑为了这件事情要做什么,不要考虑其他。
why(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不做的坏处。要深入分析)
有人说为什么这四问能帮助自己走出情绪困扰,或从事情当中解脱出来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第一问是让你看到情绪。其实是让自己从情绪当中出离出来。若能准确的描述情绪,其实是能让自己从受害者或当事人视角,切换成观察者视角,这时候情绪的杀伤力或影响力就会小很多。
2、第二问是让你看到真相。很多时候,情绪撤掉,真相自然显露。这一步中,若发现自己描述不客观,甚至发现不是事实,那么有些因情绪或者不了解情况带来困扰走到这一步也就可以闭环了。
3、第三问是要你回到初心。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忙于做事情,却发现自己忘了为什么出发。
4、第四部是逼自己行动。光想不做也是耍流氓。有时候自己问一句,或者写下来,按照心理学行为一致性的原则,就增加了很大的行动概率。
where(哪些情况适合,哪些不适合)
这个方法既适合自救,也适合拿过来来引导帮别人解决问题。如:孩子,家人,同事,朋友等。
A1:(找到我的一个最贴合片段知识点的过往经历,生动描写,言语真诚)
背景:今天早上在目睹大boss点击我的退休电子流的时候,我的情绪有点失控,失声哭了起来,花了好几分钟才恢复表面的平静,然后整整一天,我其实都没有从这个情绪中真正走出来,期间我还找了好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诉说今天早上的经历,包括我的感受,说是这一幕将是我人生当中在关键定格,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这个电子流启动后,我的退休及离职的过程就不可逆了,我算是正式要确定离开了这个我一毕业就进入并连续工作15年的公司。
反思:(回头想想,与片段给的方法/how对照,做的不好的地方在哪里 or 做的好的地方是因为符合了什么?)
今天早上的这个事件带来的情绪,我之所以难走出来,我只做了前三步,并没有做到第四步(在动笔的时候才算是慢慢启动了第四步)。
1、情绪描述:我目睹电子流启动后,我当时感觉到的冲击是,我即将和15年的工作及因工作带来的生活方式说拜拜。所以我特别明显的有3种情绪:(1)不舍。对已经逝去的工作、生活,还有我的15年的青春的不舍。(2)失落:因为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遗憾,本来只要不结束,都还有翻盘的机会,但一旦结束,原有工作方式内的翻盘就变的不太可能。所以很失落。(3)忐忑。对未来生活未知的忐忑,因为虽然已经做了各种打算,但是毕竟是一种未发生,这种忐忑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前两种情绪的诱导下,原本对未知还可能有的兴奋心情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这三种情绪,其实我是在后面和同事聊天的过程中,慢慢整理出来的。所以第一步也算是做了。
2、事件描述:我和几个同事的描述过程中,我渐渐的能客观的把早上在大boss的办公室里发生的事情描述清楚了。这一步也ok。
3、我到底要什么。我的同事看到我情绪激动后,一般都开始劝我或恭喜我即将开始新的生活,为我感到高兴。其实在听他们说的生活,我已经开始在想,我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因为这件事情是早就计划之中,所以我只是在情绪来的时候,暂时忘记了罢了。所以在同事劝我,我恢复理智后,我在脑子里有重新check一下我的内心需求。这一步也算ok。
4、问题出现在了第四步,我要为此做什么。我发现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细节,只知道了努力的大方向和列出的几件紧急但似乎不算太重要的事情,所以这才是我三种情绪退后,还有点焦虑的根本原因。
A2:
目标(符合SMART原则:明确性、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目标(smart)
国庆期假期结束前,制定出明确的个人1年及3年离职后规划,并和老公沟通,达成一致。
行动:(可测量、可达成、可控、包含How中的步骤)
1、再次审视我的3年目标。
2、细化2020年的目标,可能要做的具体的事情比较多(生活断舍离,保险事宜等),都列式清楚,并给出deadline。
3、细化1-3年的目标,按照smart原则。
4、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作息routine,先固化再优化。
5、和老公沟通,重要问题达成基本的一致。
时间关系,细节不详述。
教练点评
ETA脱困四问很棒的拆页,好多人拆它。I便签解读也非常清楚。
赵静同学总能将拆页迅速用于工作生活,或者说能找到适合当下的拆页,关联应用非常厉害。而且看到A1反思出来的问题,立马做了规划(但不应在A2中,此处入坑,后面说)。
两个建议:
1、建议在How中每个步骤后面举例(训练营没要求,是拆书家的要求),或者最后举一个例子完整走一遍,给学习者做示范,有助于促发他们的精准分享。
对于自身学习而言,整个拆页中如果至少有一个完整的例子说明如何去做,会有助于自己内化知识点,也更容易自查How中有没有哪里解读不够清楚。它可以出现在I中,出现在反思或A1+中,或者如果A2中即时应用一遍,也是可以的。
2、入坑提醒:A2的目的强化该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应用或多次应用,甚至在下次类似情景出现的时候就能够条件反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所以A2目标应重新设立,完整应用。可以对容易引发情绪的事情和场景做个预测,针对这个设定目标和行动~
反思中有个小疑问,脱困四问是通过提问察觉情绪,回到事实。而在A1案例中,“”目睹电子流启动后,我当时感觉到的冲击是:……” 这三点情绪很强烈,但当时并未察觉,而是事后回忆发现,所以第一点是否也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