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角度去审视,情境也许大为不同

换一种角度去审视,情境也许大为不同

 ----阿拉丁956

                                     

下午的视频会议,还真的有那么一点点无聊。放眼一看,与会人员基本都是在刷手机,会议效果估计不咋地。


考虑到明天有一个业务专题会,不如借此把会议内容梳理一番。于是,感觉比其他人都来得认真。其实不然,也都是在开小差,只是每一个人开的小差略微不一而已。


哈哈!不参会不妥;参会嘛,有时候又觉得无甚收获。


倒不是特别善于珍惜每一寸光阴,确实觉得时间被浪费得有那么一点点“过了”而已。庆幸,还抓紧时间干了点其他工作事宜,不然,估计失望之情绪还略微高涨些。


可以大胆预测,与会的冒号们,对本次会议的感觉也许与普通大众无异。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表现得要优秀许多,尤其是主席台就坐的冒号们。


至少没有看到他们有厌会情结,抑或也有,只是吾等未曾窥见罢了。不论如何,他们是很从容淡定和随遇而安地参会,这点应该值得大伙点赞和学习的。


至于会议效果如何?不知晓关注的人多与否。


也许大伙只关注类似的会议召集了没有、传达了没有?至于效果,与每一个人的领悟力有关,更与每一个人重视程度有关,加之所谓的不可预见因素等等。会议组织者可能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考虑这般周全。


何况会议效果如何又不一定属于会议本身的考核标准。就算是考核标准,也不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立马出效果的。若真的没有将会议效果纳入考核标准,又何必多此一举地关注不可预见的未来呢?


不是说,当下尤为重要吗?既如此,会议召集了、传达了,应该视为当下的工作没有被遗漏、没有不被重视。如此,也许足够了。


效果如何?需要未来的事项去验证、去复核。搞不好,可能又是其它另外一个部门的工作范畴了。于是,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深谙尺度边界原理,不可能不懂事地把手伸过界的。这是职场基础语言,他们都懂的。


只有咱们这些平头百姓才尤为在乎会议有没有效果,用“有没有效果来衡量时间的价值”,的确是个实在人。但这么一个实在人,你不觉得与与会组织者之间在思维判断层面存在不小的断层现象吗?


是的。可以毫不顾忌地说,思维层面的反差还是很明显的。搞不好这就是“你能否成为一名领导者还是一名被领导者”之间的鸿沟。若真有此可能,建议咱平头百姓也得换一种角度去审视它、看待它。


万一,你也豁然开朗了呢?无他,恭喜你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一种角度去审视,情境也许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