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漫步之雨极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距离孟加拉湾约300千米处,是一个地势较低的洼地,在雨季时,河水溃决,这里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片湖泽。因为洪水较暖,在到达乞拉朋齐之前,西南气流先吹拂到积水低地之上,所以饱含了大量的水汽,更使乞拉朋齐降雨猛增。海拔1313米,1860年8月—1861年7月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数为25~28天,均居世界首位。乞拉朋齐人口约6000多。居民多为卡西族,属母系社会。

【图片】当人们遇到河流时,他们造一座桥以达到对岸。不过在印度的乞拉朋齐,当地人民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种一座桥。乞拉朋奇位于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公认的世界雨极。1961年,当地一年内的降雨量为26461.2毫米,是个水得不得了的地方(友情附送,我国的雨极是台湾火烧寮,1912年雨量8408毫米)。在湿热多雨的气候下,出门都是河就成了当地卡西族(War-Khasis)居民遇到了老大难问题。鉴于当地地理环境复杂,工程技术也比较落后,正儿八经造桥可能性不大。不过聪明的卡西族很早就注意到一种叫做印度榕(Ficus elastica)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次生根和侧根系统,并因地制宜将印度榕发展成了当地特有的桥梁。具体来说,卡西族人民看到一条河,并想到河的对岸去,于是他们会看看河附近有没有印度榕(没有的话就种两棵)。如果有合适的榕树,他们会用挖成中空的槟榔树的树干横跨在河上方。然后引导印度榕的根系往槟榔树做成的管子里长。长啊长,长啊长,根系就长到了河对岸,遇到了河对岸的土壤,次生根就扎根了。同理,对面的榕树树根也长到了河这边,一座桥就这样种出来了。印度榕的根系非常发达强壮,这种树桥可以承载50个成年人同时通行。为了满足通行需要,卡西族甚至造过双层树桥。普通的桥梁会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遇到老化等问题,印度榕树桥则相反。只要树还活着,树桥就始终在成长和自我修复。据当地人民回忆,最古老的树桥已经使用了超过500年。当然,树桥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慢工出细活,一座初具规模的树桥往往需要10-15年才能长成型。

乞拉朋齐小镇周边有许多景点值得到访,其中最著名的当数Mawsmai Cave岩洞

因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使这里的6~9月降雨显著增多。卡西丘陵,长约250千米,海拔约1500米,东端和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阿拉干山、那加山相接,形成了一个宽广的漏斗状谷地,向南敞开。暖湿的西南季风进入这个谷地时,被迫抬升,形成惊人的雨量,直到10月,西南季风消退以后,降雨量锐减。而位于卡西丘陵北坡的高哈蒂,由于处在背风坡,受不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

乞拉朋齐电闪雷鸣历史上一年内降雨量最多的地方:1860年8月-1861年7月间曾下了22987毫米的雨量。历史上单月内降雨量最多的地方:1861年7月一个月内曾下了9299.96毫米的雨量。[1]1995年6月16日一天内的降雨量就达1,563毫米。世界上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乞拉朋齐以西16千米的一个村庄——Mawsynram(Mawsynram),年平均降雨量为11,873毫米(有争议);其次是夏威夷群岛中考艾岛上的怀厄莱阿莱山(Mount Waialeale),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4毫米;第三名才是乞拉朋齐,年平均降雨量11,430毫米。 为“世界雨极”。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光漫步之雨极乞拉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