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17):你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路由啊,我教导你的都知道懂得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我的理解】

此章也是国人很是熟悉的一章,看着十分普通,像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实则真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难的很。

首先,这要求个人有极高的自我认知能力。对于自己的长处一清二楚,同时,对于自己认知盲区又十分清楚。

有人说,这有何难?人,对于自己已知的,倒还容易察觉。但是对于自己未知的东西,也能知晓是什么,这就很难。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窄,就越是因无知而自信,觉得世间学问不过尔尔。我老师以前讲过一个地主傻儿子学字的故事。第一天老师教了个“一”的,第二天教了个“二”字,第三天教了个“三”字。地主家傻儿子便觉得,字也太容易学了,是几就画几横,于是跟老师说不学了,也向地主报告自己出师了,最后闹了笑话。

苏格拉底在世的时候说,自己是希腊最无知的人。

正是因为他已知的东西太多,所以才能知晓还有无穷的世界等着自己去探索,才能看到自己的无知。

所以,知之为知之不难,难的是不知为不知。学校里面,学渣上课似懂非懂,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学霸却能精准的知道自己还有哪里没明白,这既是智商带来的差异,也是因为平日知识的积累所带来的认知差别。

能知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已经不容易。若在此基础上,能如实承认,这又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不能怕出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难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是一个成年人成熟的表现。

而此章又放在《为政》篇,便可想而知。

凡是从政的,最怕知识面不广,也更怕不懂装懂。这是一条大原则,做管理的都要遵守。

可人的恶习之一,便是一朝做了高位,便觉得自己应该比下位的人懂得更多,便觉得自己是权威。于是宁可坚持自己的错误,也不肯不耻下问,更不肯承认自己不如下位者。这便形成了忠言听不进,听到的都是马屁精。

长久如此,是一定要失败的。

不管是管理还是个人,其实都是如此。人为什么要不断学习?其实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以防自己因无知而盲目自信。而不懂装懂,甚至连自己不懂都无法察觉,这就是停止进步的开始。

孔子之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用心良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为政第二》(17):你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