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下册)读书笔记 1

    沉默时日有些久,今日开始《文学回忆录》下册的阅读和读书笔记的撰写。相对于第一册红色的界面,更为喜欢第二册的封面,因为很新~

图片发自App

第39讲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描述某一极具特征的时代必然少不了对人物的描述,甚至就是这些鲜明的人物特征构成了这一时代特征,就好像西方的音乐史。仔细看下方的思维导图,19世纪的英国文学天才很多。所以英国人才会这样说:十九世纪,上帝给了我们太多文学的天才,音乐绘画的天才就不肯为我们了。放眼十九世纪的西方,想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十九世纪文学之好,二十世纪达不到,看来人们也不愿回顾。十九世纪被忘掉了,十八世纪更是“老掉牙”了——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图片发自App

    英国浪漫文学的开始,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抒情诗情》(The lyrical Ballads ,1798)出版。序言中宣布的所谓英国文学新精神,现在虽有些言过其实,但当时就是这样的(法国浪漫主义上台时,几乎吵架似的吵上来的)。

    接下来就将每个人说一说,说完这些人,19世纪的英国文学也就差不多有了了解,这些人是主力。

一、威廉·华兹华斯

    他是律师的儿子,在剑桥受教育,1790年游欧,正值法国大革命,他同期革命者,与吉伦特派成员交朋友。后来职志做诗人。在当时,诗人是没有收入的,所以他以律师、记者职业为生。时值他好友死,遗九百磅,遗嘱要他专以这笔钱做诗人。所以华氏就靠这笔钱成为了诗人。

    他在山顶租宅,在湖畔与柯勒律治、骚塞作诗。不久父死,又得遗产,更兼高职,以后得“桂冠诗人”称号,八十高寿。大概是诗人中运气最好的吧。

    他的风格与王维略近。歌咏自然、人生,以农家风物、儿童天趣入诗。英诗写得真老实。写散步,就老老实实写。相比起来,华氏的抒情诗写的最好,题材、思想、文字,都很朴素。有诗曰《我们是七个》,写不知生也不知死的小孩之间天真无邪纯真的对话,感人肺腑。

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幼年失怙,在慈善学校长大。好读书,凭用功进剑桥,但游心于宗教、哲学书中。后来去当骑兵,不久又作罢。娶骚塞妻妹,得友人助,游德。写《莎士比亚论》之后成名。抽上鸦片,渐颓废。后来将妻儿托给骚塞,独往伦敦混了十九年,死了。

    名诗是《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叙事性质。他好写怪诞的故事,但文笔浓郁。他与华兹华斯性情完全不同,却是好友。或出于雅量,或是补偿心理。

三、罗伯特·骚塞

    布商的儿子。初入西敏寺公学,因发表反对体罚制度的文章而被开除。后来进入牛津。一时穷困,奋斗。正当成名,却因用脑过度而神经衰弱。据说出过一百零九本书,神经是要受不了的。诗风与华氏相近。也有说法认为他的成就是散文。名作有《纳尔逊将军传》(The Life of Horatio Lord Nelson),据说是不朽之作。

四、沃尔特·司各特

    苏格兰爱丁堡人。大学学法律,但志在小说。晚年负债重,身体衰弱。诗以古韵文传奇作蓝本,但思想新颖,文笔活泼,当时极受欢迎。

    以上都是十九世纪前期的诗人。


最重要的一位人物:拜伦,整章都是围绕他来写。木心先生开玩笑说,关于拜伦的讲义写了十六页,曹雪芹可能有意见了。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得年三十六岁,标准天才型人物的死亡。生于伦敦。父亲是家事不管的花花公子。母亲脾气坏。拜伦从小不相让,吵。拜伦是个穷的贵族。妈妈骂他“拐子”,他说:说这话的还是个人吗?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上大学后是个捣蛋鬼,受罚。向往异国情调——这是十九世纪的特征。二十一岁游西班牙、希腊、土耳其,边游边写诗,就是《哈罗德游记》,哈罗德是诗中主角名字。诗寄回英国,头两卷发表后,拜伦说:“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

    这就是拜伦:说得出,做得到;做得到,说得出。

    1815年结婚,1816年离婚(正式分居)。就是这样。这种婚姻,就是拜伦风格。当时英国多么保守,舆论大哗。他一怒之下离国出走,说永远不回来了。这就是拜伦的脾气。他是贵族、诗人、美男子、英雄,是多重性质的象征。

    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真挚磅礴的热情,独立不羁的精神,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

    代表作:《哈罗德游记》、诗集《海盗》。《曼弗雷德》是拜伦最重要的诗,主人公曼弗雷德诗强烈的异端,厌世、悲观。当时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也才刚刚问世。歌德说,此诗是模仿我的,但却有一种新的东西。法国人丹纳(Taine)评价二者曰:浮士德是庸俗的,曼弗雷德是血性的;歌德是普遍的,拜伦是个人的。

    做点补充:《浮士德》之意义在于普遍的象征性,其精神是一面旗帜。旗帜是一片布,布有什么精神呢?而《曼弗雷德》是一把剑,是要杀伐的。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

    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用在历史人物上,试试看,很灵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

    莎士比亚的诗剧是可以上演的,拜伦的诗剧如《曼弗雷德》,不能上演。曼弗雷德有个妹妹,容貌神色肖其兄。两人亲爱逾度,成乱伦关系。后来曼弗雷德自悔,与妹妹争执,杀之,重罪,逃往阿尔卑斯山间徘徊。他受到良心的谴责,极端痛苦,但不肯依赖宗教求得解脱。有七个精灵来问他:你祈求的是什么?他不答。精灵说:开口呀,你要掌有最高的权力,我们也给。曼弗雷德高叫道:我什么也不要,只求忘掉自己。精灵说:那只有死。曼弗雷德说:死后而灵魂不灭,还是不能忘掉自己。

    这诗很阴郁的。善恶只能自己判断。

歌德诗如交响乐,拜伦诗如室内乐。

    歌德对拜伦一往情深,不可自抑。《浮士德》有一个人物,名欧福良(Euphorion),是浮士德与海伦之子,豪迈不拘,后来堕海夭折了,这是写拜伦。而歌德一大段悼念欧福良的诗,很明显,针对拜伦。

    拜伦的一生是十足的诗人的一生,是伊卡洛斯的一生。

    为了希腊独立,拜伦倾家荡产。他奔赴希腊前线,任起义军司令,得热病死去,整个希腊为之哭泣,鸣炮志哀。尸体运回英国,伦敦人山人海迎候,引为英国的光荣。伪君子和反对他的人都想与他沾点关系。

    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初始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蒙田临终,世故圆滑,请来神父(他想不到三百年后一个中国人会算他的账,算他头脑与膝盖的账)。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李清照懂,有诗曰:“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附上拜伦的一首小诗:

就是别了吧,

如果是永远也别了吧,

虽然我不原谅你,

也决不会背弃你,

就此别了吧,就是别了吧,

如果是永远也别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回忆录》(下册)读书笔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