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荐这本书,说已经读了好几遍。《谦德国学文库》中,该书赫然在册。对此书,曾国藩、胡适以及日本的安冈正笃、稻盛和夫等都推崇备至,佛教界的高僧印光大事、净空法师大力提倡诵读……“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治国宝典”,这些评价让我大为好奇:这么一本明代的小册子,四百年来何以取得如此影响力、这么多殊荣?
把这本书翻读两遍,我看的是文白对照版,一共100多页,文言文大致也能看懂,个别不理解的看看白话文,两三天就过了一遍。
书是袁了凡先生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传给子孙后代的治家格言,如今成了不少人追捧的国学经典。对书中所推崇的做人理念,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是细细分析,这本书有很多胜人之处。
一是此书有故事性。讲生活感悟,传授人生经验,容易板起面孔,如朱子治家格言,通篇大道理难免惹人生厌。而本书中袁先生娓娓道来,时而叙事,时而论理,特别是讲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开篇“立命之学”主要讲述自己的故事,两遇奇人让他的人生峰回路转。
首遇算命的孔公,让他有了说服母亲、转医学文的机会,人生为之一变,同时,也接受了孔公的命定论观念。
再遇云谷禅师,破除了“荣辱死生,皆有定数”的观念,“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同晴天霹雳,一语惊醒梦中人,袁了凡从那时起开始改过行善,进而治心学,渐悟大道。
这两次奇遇也不是平铺直叙,讲遇孔公,先给算命结果,再写后来的次次印证,看似按时间顺序,实则是先抛个悬念,引着读者去揭晓答案;讲访云谷禅师,以二人问答为主,将很多道理借云谷之口说出,潜移默化间讲述了观念大变的根由。
书中还讲了很多他人的故事,在“积善之方”篇,以十个行善而得善终的事例做论证。这十个故事各有特色,有长有短,有简有繁,有的平铺直叙,有的曲折婉转,个别还穿插了鬼神的奇事,让人读起来多了不少兴致。
二是经验总结语言精练。袁先生善于总结,更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些经验的总结。
在“改过之法”篇,指出最要紧的是发“三心”,即耻心、畏心、勇心;将改过的方法分为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三种,并倡导从心上改,因为“最上治心,当下清净”;具体做法有两种,明处靠“善朋提醒”,暗处向“鬼神证明”。
在“积善之方”篇,从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等8个方面,对善行进行了详细解读;提出了行善的“十纲”:与人为善、受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每一条都有详尽论证。
三是体现了作者亲身躬行。真实最能打动人。书中关于作者改过、行善的经历,一一道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关于行善,袁先生从1569年到1579年,用了十年时间做了善事三千件;1580年至1583年,三年行善三千件;1584年发了宏愿,要行善一万件,因任宝坻知县做善事机会少了而发愁,竟然感动神人梦中指点。
读这本书最大收获就是那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与贝多芬“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在讲一个意思:我的命运我做主!
然而,书中很多关于鬼神、来生等观念,实在读不进去。同时,我也在想没有了鬼神鉴察、没有了未来甚至来生的报应,我们为什么要约束自己呢?为什么要有敬畏之心呢?所谓君子慎独,无非就是细细反思所作所为,而判断的尺度、对错的标准,是与鬼神、来世相似吧。
再就是作者的论证方式,主要以举例为主,由例子而抽象出论断,进而来阐发。而举的例子,如行善的十件事,因果关系并不那么明显,大部分都是这辈人行善,子孙得福。劝人行善动机很好,可是用子孙是否幸福在衡量,一方面偏功利,另一方面有没有因果关系很难讲。所以,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论证逻辑性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