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隐忍”来抗日: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九一八那天,全国拉响防空警报,为的是在国耻日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才更需要经常回望过去,重温那段残酷屈辱的历史,才不会温水煮青蛙,重蹈前人的覆辙。上历史课,读历史书,可让我们客观地了解以前发生的事,但是往往会失掉个人体感,忽视每一个鲜活的人在时代大潮中是怎样生存着,挣扎中又经历了怎样的重生。文学作品填补了这样一种由抽象到具体、客观到主观的空白,提供一种或多种可能性,以特定的切入点,带领读者走进历史感受其中的冷暖和变迁。有这样一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长篇小说,以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与以往文学作品影视剧中很少出现的懦者形象最终重生成为另类抗日英雄的故事。


小说的名字是《重生》,是知青题材领军人物梁晓声老师的转型作品,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也是黎明前倍加黑暗的时期,鬼子在华北平原的韩王村里扫荡,为解救即将被焚烧的无辜村民,从日本留学回来隐居于村的博士王文琪,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解救村民,并隐忍和屈辱的方式讨好日军,探入敌人内部,获取重要情报,最终血刃敌寇的故事。


这个故事视角独特,构思巧妙,没有描写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英雄人物面对敌人的英勇就义,更没有像抗日神剧里那般低估侵华日军智商,正相反,主人公还有日本留学的背景,并取得了日本东京大学文化史博士学位,精通日语,熟悉日本文化,更能看透日本人。作者选择这样的人物,让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参与到抗战中来,可谓是独具匠心,而且耐人寻味。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抗日方式,我觉得用“隐忍”再合适不过了,想来,这种隐忍对于日本人自己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不正是日本大和民族代代相承的武士道精神吗?那么主人公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回顾小说本身,我们看看他又是怎样“隐”和“忍”的。


先说说“”。一是暴露身份之前的“隐”:王文琪的祖父辈是有名望的中医,家底不薄,在战火弥漫的战乱年代,留学回国的他为了报答乡亲们替他埋葬父母的恩情,没有远走高飞,他选择留在韩王村,隐藏起自己留学日本且为文化博士的身份,心甘情愿教乡亲的孩子读书识字,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算是文人的一种“隐”,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这种教书育人丝毫不逊色于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二是被承认是敌后武装队内部人之后在敌军面前隐藏身份的“隐”,自从被组织接纳并有了曲线抗日救国的念头,王文琪在与鬼子周旋的时候最多的工作和挑战就是隐藏这个身份不被日军发现,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可以说甚至连睡觉的时候神经都是紧张的,但这是能成功迷惑麻痹敌人的基础,没有“隐”,连自身都难保,还怎么保护自己人,怎么获得敌军准确的情报呢?三是抗战胜利后,经历了内战、土地改革、文革、改革开放甚至到了现在,王文琪为了能保全自己和家人,过些平平常常的安宁日子,也要处处时时隐藏曾经与虎谋皮却广受质疑的伪汉奸的经历,何况他也曾不敌美色犯过严重的政治错误,试问有几张嘴能说得清楚?无非只会越描越黑,尤其在那个只看成分不讲道理的时期。

        再说说,无数次哈巴狗一样讨好日本鬼子,被鬼子欺凌侮辱,更被同胞鄙视和不齿,一般的人怎么受的了这种待遇?忍字头上一把刀,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能很多人要么放弃,要么一死了之了吧,可见,“忍”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要放弃做人的尊严,有时会卑微到怀疑自己这么做是否值得,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多坚定的爱国信念?即使是抗日结束后,王文琪夫妻俩被批斗的时候,不同样地被建议要“忍”吗?不忍又怎么样?说不明打不过只有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古人都知道的大智慧。

        王文琪就是这样一个懂得“隐忍”的人,他对日本文化、历史、民族性如此这般的了解,深谙武士道的精髓就是“隐忍”,且学的入木三分,他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不是一味的贬损,鄙视侵略国的文化,而是通过所学所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隐忍”的方式谱写新了自己独创的抗日进行曲。这对现世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与其成天把爱国挂在嘴边,仇视这个,鄙视那个,不如脚踏实地地多学学其他国家文化或国人身上的优点长处,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也就不会再被欺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隐忍”来抗日: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