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

“捣蛋鬼”秒变“蜘蛛侠”

一、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我坐在一起

刚来到大三班的时候,辰辰小朋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总喜欢一个人抬椅子挨着老师坐,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辰辰最开始告诉我说:“我不喜欢和他们坐一起。”可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辰辰老忍不住用自己的方式去吸引旁边小朋友的注意,一旦有小朋友回应他了,他会非常开心。通过和班级老师沟通了解到从小班开始,辰辰就是班上比较调皮、好动的小朋友,经常和小朋友发生摩擦。班上的家长对于他意见非常大,都向老师表示不和辰辰一起玩。而辰辰的妈妈在知道自己孩子打人的时候,每次都是听辰辰单方面说:“自己没打人。”因此也和其他家长发生了很多次的不愉快。所以原来班上的老师,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只要是集体活动,都会让他一个人和老师坐。久而久之,辰辰也养成了一到集教活动,就会非常主动的把椅子抬着挨老师坐。于是我再次问及辰辰不和小朋友坐的原因,辰辰终于不高兴地说道:“因为小朋友都不喜欢跟他坐……”

二、他在用他的方式触碰世界

后面我鼓励辰辰自己把椅子抬下去和小朋友坐一起,当时没有小朋友反对。可过来一会,我就发现辰辰一下用手敲旁边小伙伴的头、一下又去推另外一个小朋友。于是,马上小朋友都来纷纷告状:“老师辰辰弄我的头,老师辰辰……”几次三番以后每天都有小朋友不断地来跟我告状,每次我都会很有耐心地跟辰辰沟通,辰辰有时候就不理我,有时候也会答应我不去打扰其他小朋友,可是接下来的几天这样的情况还是会经常出现。于是自由活动时我走到辰辰身边,蹲下来问他为什么要去打扰旁边的小朋友。辰辰不说话,只是用双手插在自己的腰上,把脸撇在一边,一副很生气的样子。

到了户外活动时间,只看到辰辰一个人跑到了一边,在到处找什么。不一会只听到辰辰兴奋地大声地喊起来:“看我捉到了什么?”小朋友们迅速地围了过来,辰辰高兴地说:“看,我捉到了一只大蚊子,它叫水蚊子。”旁边的一位小女生慌忙地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赶紧扔了,会咬你的。”话没说完,就把蚊子拍到了地上,眼疾手快地乐乐慌忙抬起脚,踩死了蚊子。辰辰见到,突然伤心地大哭起来。不管怎么哄都不说话,就使劲地哭。看到辰辰哭了,我的心情突然变得很沉重,辰辰一直是个要强的孩子,开学那么久从来没有看到他哭过。不管发生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他最多只会双手插在腰上,不理人也不说话。今天怎么会因为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哭的那么伤心?等辰情绪稳定了一些,我过去帮他擦了眼泪跟他说道:“辰辰你刚刚好厉害哦,怎么还敢捉那么大的蚊子呢?”辰辰断断续续地说:“因为我想把它带回家,喂我家的蜘蛛。我就是想跟小朋友分享我家里养的蜘蛛……”

三、闪闪发光的“蜘蛛侠”

等辰辰情绪稳定了一些,我过去帮他擦了眼泪,拉着他的手说道:“辰辰你刚刚好厉害哦,怎么敢捉那么大的蚊子呢?”辰辰断断续续地说:“因为我想把它带回家,喂我家的蜘蛛。我想跟小朋友分享我家里养的蜘蛛……”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辰辰上课总喜欢去打扰旁边的小伙伴,他只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交流、做朋友,但他并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别人可能不喜欢。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我是否真的足够了解辰辰呢?后来与辰辰妈妈交流,才知道辰辰家里确实养了蜘蛛。妈妈说:“辰辰从小就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特别喜欢蜘蛛、螳螂、蚂蚁等小动物,家里养的就是白额高脚蛛……”我该怎样去回应这个特别的小朋友,并帮助他重新和其他孩子建立连接呢?

我想到了“蜘蛛侠”,这个深得孩子心的英雄形象,常能激起孩子们的欢呼声。“蜘蛛”是否能成为改变其他小朋友对辰辰看法的契机呢 ?既然辰辰喜欢养蜘蛛,肯定知道关于蜘蛛的很多知识,何不给他一个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成为小朋友心目中闪闪发光的“蜘蛛侠”?

于是在第二天的“我是播音员”时间,我特意向小朋友强调,今天这位神秘小朋友带来的播报内容很新奇,而且可能会令有的小朋友害怕。小朋友们马上都被吸引住了。这时候我叫了辰辰的名字。辰辰愣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我对他笑了笑,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没问题!”辰辰慢慢地走了上来,刚开始 声音很小,到了后面越来越自信,声 音也越来越大……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地发出一阵“哇”的声音,眼中充满了敬佩。

四、“蜘蛛侠”背后

弗洛伊德在1923年才在《自我与本我》中正式提出人格结构说,认为整个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本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原始、最隐私的部分,它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它包括来自对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知觉与记忆的所有欲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活动的目的就是消除人的紧张。当有机体的能量没有释出而造成不安的状况时,本我会自动寻求解除紧张,降低能量达到舒适的水平,并且使之尽可能稳定在低水平上。由于紧张是一种痛苦的或不舒服的体验,而紧张的消除则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因此可以说本我的目的是趋乐避苦的。结合弗洛伊德的本我的解说,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第一次问辰辰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坐一起的时候,辰辰会说:“自己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坐。其实辰辰的内心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但是由于前期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不愉快,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所以他只能在内心忍受这种期望。而自我的主要任务是使本能的冲动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又与外部世界和超我维持和谐的关系。所以在课堂进行一半的时候,辰辰还是会忍耐不住通过自己的各种方式去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以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发源于自我,是儿童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结果。由于前期当辰辰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辰辰的妈妈只是一味地相信自己孩子片面的说法,所以辰辰的这个坏习惯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因为辰辰也同时受着妈妈的影响,觉得自己没有错。而妈妈之所以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多次投诉,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也源于自己内心的自卑。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也由于生活条件的复杂以及各种社会势力的压制,我们常因自己的目的难以达到而觉得自己渺小、无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必须加以改进,因为长期地忍受这种卑微之感,会使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人格的裂变。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他从两个方面对自卑情结作了系统的说明。

第一,自卑情结是以个人自卑观念为核心,由潜意识欲望和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这里所提的自卑观念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本身或自己所处环境不如他人的观念。

第二,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者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而这种文饰作用又会加深个人的自卑感,使个体愈加显得悲观、失望与逃避。

辰辰妈妈由于经常听到老师反馈自己孩子在园的不好表现,加之和家长也多次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其内心是有一定的自卑情结,也导致后期的家长会或者大型活动,辰辰妈妈会拒绝和家长聚集。后面和辰辰妈妈沟通以后,辰辰妈妈哭着跟我说:“老师和家长以及辰辰的同学从来没有表扬过辰辰,爸爸又长期在外地,她有时候都想换个学校上学了。”

幼儿最初的社会兴趣发展到何种程度与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 他们进入幼儿园时的社会兴趣水平自然也不一样。有些幼儿的社会兴趣可能在家庭中已得到发展,有些幼儿的社会兴趣可能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阿德勒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问题启示中提到,从幼儿的社会兴趣发展水平入手培养幼儿的社会兴趣。而辰辰之所以敢去抓蚊子、虫那些,在跟家长沟通时也得到了验证。辰辰在家里,妈妈也会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兴趣,在家里也会养各种蜘蛛,所以辰辰的社会兴趣其实在家庭中就已经得到了发展。

荣格的人格理论中所指的自我,与弗洛伊德的自我相近似,但功能却不相同。他认为自我不是从原始性本我分化出来的,也不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而仅发生中介作用。自我之内虽也有意识与潜意识之分,但两者并非彼此冲突,而是互相调合。潜意识扮演补偿意识的角色,只要意识态度太过偏执,潜意识就会自动地显现,以矫正失去的平衡。荣格的人格理论充分解释了辰辰在课堂活动中,虽然答应了老师上课不去随意打扰小朋友,但是还是会偶尔去打扰别人。在辰辰的意识里面,他就是想让小朋友跟他玩,所以他忘记了答应老师的事情。不能在上课时打扰别人,也不能用别人不接受的方式去和小朋友交往。但是当老师和他沟通时,他潜意识知道自己确实不应该那么做,所以才会和老师道歉,表示下次改正。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龄初期(3~5岁)表现的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看到这里我非常庆幸自己对于辰辰的兴趣爱好没有忽视或者厌恶,相反的我看到了辰辰和其他幼儿不一样的地方。多次创造机会让他在集体目前介绍自己关于“蜘蛛”的见解,正是在一次次的讲说中,辰辰获得了同伴的肯定,也让辰辰获得了自信,从而为后期和同伴友好相处铺垫了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