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习惯让你避免情绪化(2)


自己的领域被侵犯时,承认受伤,但不要陷入受害者心态

家庭中,一个人炒菜,习惯味道重。如果另一个人总是提醒对方应该少放盐,那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认为你侵犯了我的领域,我很受伤。但是,请不要陷入受害者心态:“你怎么老这样?我怎么就必须得听你的?”可以这样想:“这是你的习惯 。我的习惯是多放一点盐。那我们下次可以这个菜多放一点盐,我爱吃,你就少吃点;那个菜你爱吃,少放一点盐。”这不就行了吗?

所以尊重对方的领域,各让一步,理解对方的立场,就不会越想越气。

放下“应该”,为“希望”而活

“应该”是角色预期,“希望”是不以预期为标准来评价现状;希望是对未来的追求,应该是对现在的评价。

上班高峰期地铁上人很多,被人踩很常见。被踩人的态度决定了接下来事情发展的方向。如果被踩人埋怨对方:“你都踩我了,难道不应该向我道个歉吗?”注意这里的“应该”。对方可能会说:“我也不是故意的,你火什么?太小题大做呢?”双方都在用“应该”这个标准来要求对方,“应该”变成了给对方强行施加的标准。

“应该”导致的冲突的祸根和埋下的导火索还很多:“你应该记得我的生日的”“应该先把任务做完”。这些场景中,如果把“应该”换成“希望”,就会好很多。我希望它变得更好,但你做不到也是事实,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放弃“应该”,用“希望”来替代“应该”。

你应该把袜子放回那个脏衣篓里去,和我希望你把袜子放到脏衣篓里去,这是两种态度。这两种做法也会导致两种结局。你应该放进去,但你居然没有放进去,我就生气了,越想越气。你现在没有放进去,我希望你能放进去。我承认你现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能不能下一次把袜子放到脏衣篓里去?这样更有助于对方平和地解决问题。所以用“希望”的心态来替代“应该”的心态,人就不容易陷入越想越气。

我们说的用“希望”替代“应该”,是指在人际关系当中这样处理,能避免让我们陷入从生气到越想越气的状态,这是私人之间的。

在公共秩序上却是要强调“应该”。因为这个时候标准是统一的、一致的、普遍的,你应该欠钱就还,应该以诚待人,不应该偷东西,不应该恃强凌弱,这里讲的都是公共规则,所以要强调“应该”。

远离让人情绪激动的现场

远离现场,并非摔门而去,老子不干了,我跟你没什么说的。而是告诉对方:“让我想一想。”让这个激动的现场凝固住,然后你脱离了,这个现场就没了。让大家都有时间想一想,冷静一下。

要找到自己的那个自动开关

什么叫自动开关?

就是总结、自我反思,碰到什么事的时候我容易生气,而且容易越想越气。下次再碰到这件事,再碰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要提示自己:我可能要生气了,凡是这种事都容易让我发火。然后我强行关闭自己的情绪。

比如,有些人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很在乎爱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爱人对他评价不高的时候,就会容易发火,那时两个人都会很难受。真正原因,是在期待对方给你所缺乏的安全感、幸福感。从心理学上看,对别人轻视你、比你有优势这种事特别敏感,是因为内心自我肯定不足,从小被教育一定要是最优秀的,不然你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对这类事特别敏感。

这就是自己的自动开关。知道了自己往往对这些事容易发火,容易胡思乱想,就要想方设法强制关闭这些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个习惯让你避免情绪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