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号上午,我们从家里出发,顺着北京的胡同左拐右拐,经过一个小时的步行,来到了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北京琉璃厂。
因为节假日人们都拥到大的风景区去了,今天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并不太多,但是也不乏一些爱好文墨书宝的人前来游览。
琉璃厂大街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 琉璃厂 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琉璃厂不仅是文化一条街,也是老北京的十大胡同之一。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
行走在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股文墨之气,可想当年的文人墨客汇集在这里是何等的繁荣景象!这里不仅建筑是清一色代的清代建筑。就算地上的每一块砖,路旁每一块石碑雕刻有花纹鸟兽,非常有年代感,行走在这里,就像穿越了历史回到了清朝。
我们第一站游览的是汲古阁。 一楼主营古董瓷器,文房四宝,文物复制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看了这些古董瓷器真是大开了眼界,看到这些古董瓷器,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是好奇的,眼睛都看不够,有的物件不知道是什么也不敢问,生怕被人看不起,此时感到自己的知识欠缺,见识真是太少了。二楼是名人书画和茶苑。汲古阁茶苑” 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里面挂了许多名人字画,因为对欣赏字画是外行,看似平常的一幅画标价都是几十万,深感自己孤陋寡闻,欣赏字画的水平太浅了。欣赏着这些字画,也只是看看 “热闹” 而已,根本看不出门道。
从及古阁出来,来到了对面的中国书店。这里管理很严格,必须扫码测体温才能进入。相比及古阁,来这里游览的人们更多一些,不少外地父母带着孩子来这里打卡留影,有的是为了完成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专门来的。这里是孩子受文化熏陶的最佳地方,文房四宝的的氛围一定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进入中国书店,里边的地方之大,一眼望不到头,里面的店铺也非常的多,除了名人字画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房四宝。形状各样的毛笔、笔筒、笔架、砚台、纸张、墨水等,详有尽有,一应俱全,令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
说是书店,但是并不见有太多的书,多是古玩字画等等,在一个大约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式家具和物品。店主是一位老者,他说守候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店面的家具都是清朝的旧家具,最近的已有三四百年了。看到这些古色古香的旧家具,好像回到了清朝一样,用手轻轻地抚摸,好像在抚摸远久的历史,一种怀旧的感觉油然而生。再看看守店的老者,也像是清代的人一样,守旧而呆板。
出来中国书店,向西行便来到了久负盛名的 “荣宝斋”。它的门头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听人说“荣宝斋”占了半条街,果然名不虚传,向西望去,“荣宝斋” 的地盘一眼望不到尽头,占据了这条街的半壁江山。
知道今天要来荣宝斋,提前做了功课,在网上了解了有关荣宝斋的发展历史。
荣宝斋是一家驰名中外的经营文房四宝的老字号店铺。自1672年北京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南纸店的建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894年设立“松竹斋”连号“荣宝斋”,并增设了“帖套作”机构,为后来的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荣宝斋纸店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三部分:一是书画用纸,以及各种扇面、装裱好的喜寿屏联等等;二是各种笔、墨、砚台、墨盒、水盂、印泥、镇尺、笔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订购书画篆刻家的商业作品,从中提成。
荣宝斋的发展经过了曲折的过程。新中国诞生七十多年来,北京荣宝斋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创造并积累了难以计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北京荣宝斋在发展传统业务基础上,拓宽了经营领域和业务渠道,在山东、浙江、四川、辽宁、山西、陕西、湖北、吉林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加强了国内的商业和文化活动。
几十年来,随着国家改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荣宝斋几经变迁,随着国家的命运经历了兴发昌盛,也遭遇了困难厄运。但无论在什么样艰苦的环境下,都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竭诚为书画家服务,为顾客服务,童叟无欺,成为了一个繁荣中国传统书画的艺苑,被誉为“书画家之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向世界的窗口。
荣宝斋文房珍宝收藏颇丰:有明代的程君房的百子图墨,清代金漆五彩毫宫笔、宫廷用纸、水晶印泥盒等等,特别是藏有重4275克的田黄石,堪称世界之最。
荣宝斋在多年的经营和收藏中,“以文会友”,与书画家们结下了翰墨情缘,是书画家信赖的朋友,是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被视为“书画家之家”。
2019年11月,荣宝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荣宝斋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书画珍品的收藏已形成一个优良的传统,有“民间故宫”之誉,收藏了许多名人书画和文房四宝精品。多年来,无论古代珍品还是近现代名家之作,均有广泛收藏,其中包括:元代的吴镇、盛懋;明代“明四家”徐渭、陈道复、陈洪绶、董其昌;清代石涛、朱耷、王铎、“四王”、“扬州八家”;近现代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书画精品。
除此外,还收藏了许多元、明、清及近现代艺术珍品,其中有著名的米芾《苕溪诗》残部等国家一级文物,是北京收藏这类文物最为丰富的单位之一。
另外,荣宝斋精湛的装裱、装帧和古旧破损字画修复技术也为世人称道。多年来,荣宝斋的装裱艺人们以娴熟的技艺装裱和修复了大量的古今书画艺术品和名人墨迹。
其实,荣宝斋的特色是它的木板水印。
木板水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印刷技术,用这种方法印制出来的中国画酷似原作,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从1954年荣宝斋临摹复制第一批古画起,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近百件古代书画瑰宝得以陆续复制问世,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了。
2006年,荣宝斋的木板水印,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荣宝斋的大厅,见到一个硕大的砚台,直径足有两米多长,这样的稀世珍宝我第一次看到。用手抚摸它的真实性,好像与文人墨宝拉近了距离。大厅的柜台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再往里走。看见一面墙有一幅巨大的壁画,非常的漂亮。
地下一层是一个个书法展览的画铺或是一些书画家的工作室。每间画铺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法和字画。各种字体的书法,各种形式的画作,令人目不暇接,每帧每幅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幅幅、一帧帧慢慢欣赏着,真是一种艺术享受。由于是节假日,有的店铺已经关门,但仍有不少的店面在营业,还有人在画画和装裱。在地下室最西头的一家店铺里,一个从湖北来的画家刚刚搬到搬到这里,正在收拾自己的画作和物品,和他聊了几句得知,他对能在“荣宝斋”里有一间自己的画室感到非常的自豪。
字画太多太美了,即时是走马观花的欣赏,也用了近大半个小时,美丽的字画,贪婪的眼神,真是大饱了眼福。
回到一楼大厅,看见一个楼梯的墙面上,挂满了字画,便沿着楼梯上去。二楼近千米的大厅里,挂满了字迹相同的字画。仔细观看,这里原来正在举办范曾的书画展,真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一定要好好观赏一下。
二楼的大厅里,环境优雅,音乐优美,清香飘逸。在大厅显著的位置上,写着范曾的简介和作品介绍,四周墙面上挂满了范曾的字迹和画作。对于范曾,我并不陌生,他的字体也曾见过。但是这样大规模的书画展我从来没有观赏过。
前来参观的人还不少,大多都是喜欢字画的人。有的观赏着,和同伴讨论着,还不时用手机拍下来照片。一对中年夫妻,边看画作边讨论着,几乎拍下来每一幅字体和画作,和他们聊了几句得知,他们都是书法爱好者,五一从外地来北京旅游,荣宝斋是必来的地方,偶然发现了范曾的书画展,也是意外的收获,一定要认真的看看。
范曾的书法不知道是继承谁的,但有创新,就是“静脉曲张”体。每个字大小均匀宽扁一致朝向相同。
范曾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风骨独具。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欣赏着名画,内心慢慢沉静下来了,外边的喧哗,内心的浮躁,平时的烦恼,都被抛在了一边,静静地欣赏着这些字画,是一种灵魂的净化。
今天游览了北京琉璃厂,收获真是沉甸甸的。不仅参观了顶级的中国文房四宝,还欣赏了书法名家范曾的字画,享受了一场精神的文化大餐,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这比游历那些名山大川更有意思,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