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五月初九。多云。

晚,《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十二堂课,与诸道友共同学习。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阳气固密,阴气才能固守于内。阴阳失调,就如同一年中只有春季而无秋季,只有冬季而无夏季一样。所以,使阴阳调和是最好的养生法则。因此阳气旺盛但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衰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活动才正常。假如阴阳分离,不能互相维系,精气就会竭绝。

上一段讲过,“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既是一种收藏的能力,又指具体的血。在中医里,有几个字要一讲再讲。一个是“经”,经脉的“经”,指气的无形的运行路线;一个是“精”,精血的“精”,指血里阴性的汇聚的能力;一个是“血”,指血里阳性的气化的能力。如果精和血一起说,打个比方:血是带着精往前走的船。精用西医的辞来说,就是干细胞,就是血里面的精华。血不过是带着“精”走的船,如果没有血水的话,“精”是凝固的、不动的,“精”的这种凝固和不动的状态,就属于阴。另一个是“气”,血水要想动起来,又得靠气来推动,所以中医说“气为血之帅”,有气的带动,血才能带着“精”周游全身,阳气若不足,精血就上不了脑。一定要明白,所谓“气”,一定是要经过自己气化的气,才是自己的气,所谓神仙可以通过呼吸吐纳而活,也是他气化天地自然之气的能力比我们强。精气神的“神”,以煤油灯为例,精就是里面的油,气就是点着了这个火,神就是灯的光亮。有个故事说,一个父亲给三个儿子每人一元钱,让他们买一堆东西把屋子装满。老大买木头,根本装不满。老二聪明一点,买棉花,但也填不满。老三买了一根蜡烛,照亮了全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啥是智慧,智慧就是光亮;啥是神,神就是光。

精,属于物质层面,相对好调。调气,就要懂气机。调神,就要靠音乐,只有音乐可以作用于神明,所以音乐教育是生命教育里很高级的一种。最早六经里有《乐记》,自从它丢失后,中国文化用诗教顶替了音乐教育,诗教衰退后,我们神明的进化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就出了问题,我们可以很疯狂地迷恋某个东西,但平复我们这种疯狂的东西缺失了。音乐,有升有降,有开始有结束,忘却了音乐的和谐之性,就不知止。不知止,就不能由静生慧,就没有真正的觉悟。

《乐记》虽然很早就遗失了,但从先秦文献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左传》曾说,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让医和去诊治。医和看到晋侯说:这病是因为过度接近女色造成的。晋侯问:“女色不可接近吗?”医和说:“要节制。先王创造音乐,是用来节制百事的,因此音乐有五音,五音和谐后,不容再弹。如果继续弹奏,就会使人心绪烦乱。你现在过度接近女色,就是不守音乐之道,以至于心神大乱,业已形成蛊惑之疾,再也无法治愈了。”由此可知,音乐因为直接作用于神明,更不可大意为之,和谐美好的音乐可以愉悦身心,狂躁不安的音乐则可以惑乱心神。因此,男女情欲和谐叫作“琴瑟和鸣”,不和谐则会造成无法治愈的蛊惑之疾。可以这样说,音乐养生才是中医养生里面最高的境界,因为它是养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再强调身心不二,就是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整体,人如果只养好身体,不养好心灵,那就是行尸走肉,不叫养生。养生不仅仅局限在肉体层面,肉体与心灵的调和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人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美好阳光的大情怀,才叫身心的健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独特的观点。

中药的“药”字的繁体字是“藥”,上面是草部,下面是快乐的“乐(le)”,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是yue,音乐的“乐”。“乐”的繁体两边的绞丝旁是脐带的意思,脐带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婴儿出生后剪脐带的瞬间,后天的生命就开始启动。“樂”字的中间是个“白”字。白色对应五行里的金,为西方的颜色,对应的季节是秋季,指收敛之气或是杀伐之气。药都有偏性,有杀伐之气,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都从这个“白”字中来。“樂”字的底下是一个“木”字,白与木在一起,就是金克木,中国古代的乐器大多是以金(也就是丝弦)克木来发声,形成音调。其次,因为药主要来自草和木。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药跟松柏有关,所以用了“木”字。

那么“藥”字里为什么有个“樂”呢?因为音乐的根本在于“五声和合”,“五声和合”即是和谐。音乐作为可以作用于人灵魂的东西,“藥”字当中带有“樂”字,就是古人希望药能像音乐那样,不仅让生命阴阳和谐,而且能上升到救人于灵魂的境界。音乐能治病这一点我们要相信,只不过现在人感觉太迟钝,对有些人可能效果不太好。曲黎敏说她曾经有严重的痛经,上大学前痛经时,母亲给几近昏迷的她灌云南白药止血止痛。上大学后,靠听爵士乐止痛,只要一听音乐,身心就感动,身体也随之晃动,然后就不痛了。学医以后她懂得了这个原理,因为痛经是寒凝,而音乐可以直接感动到丹田,由感动而激发了热流,所以可以温化寒凝。

其实,古代把琴、瑟、笙、磬、埙(xun)这五种乐器,按五行匹配,南面为尊,对应的是琴;北面为卑,对应的是瑟;东面对应笙,笙,相传是伏羲所作,代表生发之机,吹笙就是希望国家人口众多、兴旺发达的意思;西面对应磬,由金石所做,代表肃杀之气;中间对应陶土制作的埙。孔子最喜欢的乐器就是埙,守中庸之道。埙为陶土所烧制,虽然外表不起眼,但重要性不可取代,因为埙起着合五音的作用。当五音起伏不定的时候,就是由埙中土的性质来定调。可以说,在整个乐队中,它不显山露水,但如同长老般淡定,并不露声色地指挥着全局。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这段话开头的“阳密乃固”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阳气的密致可以抵御外邪,里面的阴血才能正常发挥作用。阳气不密致就是阳气虚,就容易感冒和发热,体表受寒后,人体里面的阴精就要发挥作用,阴精就要把这个寒往外顶,里面一用劲,人就高热,如果不断地吃退热药,到最后就会变成里面的阴精不足,这时候就是低热,所以低热是阴阳俱虚症,到阴阳俱虚的时候,连退热药都不可以用了。所以,能高热,还是身体内阴阳之气比较活化的状态,比如小孩就能高热,而大人就很少高热。常年不发热的人就有阳气、阴血不活化的问题,一旦得病,就是大病。

高热有点像电脑格式化,尤其是小孩的高热。老人说小孩烧一次聪明一次,就好像将系统整个更新升级了一下。但如果不懂医理,就会特别怕小孩发热,怕孩子会烧傻。如果不急于上消炎药和冰敷,孩子傻不了。婴幼儿发热,用温水擦拭就会降温,如果再想办法让大便了,就舒服很多。小孩基本没有情志问题,就是从吃喝上得病,况且孩子不装病,稍微舒服点,就去玩了。一旦难受不舒服了,他就睡,这就是自保。现在很多孩子一得病,大人就焦躁,大人一焦躁,孩子就更紧张,越紧张,气就越往里收,就越不容易好。所以要学习《黄帝内经》,懂点《伤寒论》,就会活得坦然些,坦然了,整个家庭就多了和气、安宁。

下一句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两者”指阴和阳。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阴阳不协调的话,就像一年当中,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但我们学习过了《四气调神大论》,就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春天是生发,秋天是收敛,所以“若春无秋”,就是只有生发,没有收敛,身体就会得病。“若冬无夏”,冬是收藏,夏是发散,也就是说阴阳不和,就像只有收藏没有发散一样。生命之道就是生、长、化、收、藏,而且要因序而行,要每个环节都发挥圆满。不可以只生发、不收敛,那样就冒了,就收不住了;只收藏,不宣散,那样就滞住了,就死了。所以下一句是:“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圣,就是最高;度,就是标准。

中医对生命的调整就是一个字“和”。所谓“和”就是,如果生发太过,就要收着点。如果收不住,下面精不足,气都往上飘,就会出现成天觉得腿脚没劲,头上也昏沉,这就要把气收一收。散的气收住了,就是阳密,阴精一足,就是乃固。这就是从气机上看病。中医看病,每个医生各有各的路数,用气机,用五行,用阴阳,用经络,用藏象,都可以,但总体不能离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黄帝内经》说的五脏,不是血肉的五脏。所以中医说到肝的时候,除了有形的肝脏,还有气的层面的肝经,还有神的层面的肝魂。中医看肝病,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肝病,它要考虑到木生火,心的问题;木克土,脾的问题;肝与胆相表里,胆的问题;肝肾同源,肾的问题;金克木,肺的问题……西医说肝的问题就是检查肝指标,中医却要全方位地看问题,先固摄哪儿,再宣发哪儿,步步惊心。如果找中医看肝病,方子里开的全是跟肝相关的药,就知道这个医生不是一个有中医思维的人,这药不吃也可以,吃了可能还伤肝。这些年讲中西医结合,实际是西医压倒中医,好多中医医生的思维也是西医思维,说是“挂羊头卖狗肉”吧可能有点过分,但说是假中医也差不多,所以不懂一点医理还真不行。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圣度”,就是圣人的法度。其实跟管理一样。管理就是明察秋毫,就是泻其太过,补其不足。圣度就如同音乐,是五音和平,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所谓的阴阳和合,最终都要落于丹田,或者落于中焦,才是最稳妥的,否则都是不正确的。

“故阳强不能密”,阳强就是阳亢,就是阳气宣散过度,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密,就是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就是:皮毛不能收敛得太紧,还要有微汗的能力;也不能过度宣散,汗是血的变现,汗太多的话,就是阴精竭绝,血汗同源,就是阴精全部都泻掉了。皮毛如果一点汗都不出了也是病,而且是大病。一定是浑身微微出汗,手心脚心都润泽才好。手心有汗心没病,脚心没汗肾没病。有些大人小孩手干得一塌糊涂,就像硬皮病一样,这也得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中医里最经典的话,就是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守于外,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竭绝。所以中医不是求好,求阴和阳的强大,而是求合适与和谐。所谓合适,就是阴平阳秘。这有点像中国古代婚姻,爱情是一时兴起,婚姻则要考虑长远。所以婚姻要先看两个人合适不合适,是否门当户对,是否价值观相同。

中国文化里面的精和神是分开的,精是有形的层面,神是无形的层面。“治”是正常。所以“精神乃治”,就是有形的层面和无形的层面都正常。阴精养有形的层面,阳气养无形的层面,然后精全神足,才叫作“治”,才叫作正常。如果精足神不足,身体可能没什么病,但是呆呆傻傻的。就好比湿的柴火,怎么也点不着。所以身体里湿气太多的话,也会神不足。经常形容情感炽烈的男女是干柴烈火,就是说明,能燃烧起来的,都得是干柴。现在好多人都是烧不起来的湿柴,谈恋爱没有兴趣,干什么都没有兴趣,其实就是抑郁了,抑郁的人,就是湿柴火,要改变,第一件事是先燥干,分“精”的燥干和“神”的燥干。“精”的燥干是祛湿;“神”的燥干是重建正能量。燥干了以后,就不用管他了,生命之火自然就燃烧了。

据说现在又专门分出一类人,叫无性人。无性人有几大特点:第一,神情淡漠,对万事不关心,世界好也罢坏也罢,一切与自己无关。第二,他们没有性方面的要求。第三,穿衣服有特点,首先是中性,其次喜欢穿比自己身体大两号的衣服,有点类似于袍子。其实,这些人就是湿柴人,又湿又寒,没有热量,用中医讲,就是“神不足”。“两精相搏谓之神”。神,靠的是两精相搏。两精就是阴和阳,一个正电,一个负电。它俩一碰才能产生火花,才能出现那个巨大的、无形的能量,就是“神”。所以,神不足的人,是阴精不足,阳精也不足,而且阴阳交合的能力也差的人。人的精气神是要靠阴阳的共同努力,靠纠缠与交合,才能出现那个“神”。独阴不长,孤阳不生。只要是孤和独,就没戏,必须要仰仗对方才有戏。“阴平阳秘”,就是说阴和阳要同时存在,里面的阴精是充足的,阳气也是充满的,同时,二者还要有交集,有交集后,精和神才是正常的,才能叫作生命。讲阴阳就是讲双赢。讲阴阳讲得最好的就是《黄帝内经》。它不是讲平衡,它讲和合,讲合适,就是阴和阳匹配到合适,才能产生最大能量的神明,这是至关重要的。和合、合适,一定不是二者等同一致,而是要有黄金分割的匹配,比如看一个门,如果高是阳的话,宽就是阴,正方形的门一定是最难看的,一定要高度比宽度长才好看、才舒适。所谓阴和阳的合适、和谐,不是说一定要对等,而是一定要匹配,让人舒服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