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日更273:《我心归处是敦煌》:择一事,终一生。

每当我觉得自己内驱力不足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看名人传记来给自己“加油”。

当然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而是为了从他们的人生经验中,为自己的迷茫找到参考答案。

最近在读的书是《我心归处是敦煌》,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这是一本访谈录,也是樊锦诗一生的传记。顾春芳在撰写时,把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和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融为一体,是一本关于几代人守护、传承莫高窟文化的历史见证。

我对敦煌的印象,最早开始于中学时听过的一首歌《f飞天》,歌词写得太美了:如果沧海枯了,还有一滴泪,那也是为你空等的一千个轮回;蓦然回首中,斩不断的牵牵绊绊,你所有的骄傲,只能在画里飞……跟同学议论的多了,才知道歌词写得是敦煌石窟里的“飞天像”。

大学时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对其中一篇《道士塔》的文章印象非常深刻,文中大骂那位游历四方,想恢复莫高窟昔日荣光的王道士,因为他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和经文卖给了外国人。余秋雨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对敦煌的认知,也仅此而已了。

这几年,文化综艺类节目横出,比如《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等,我在陪孩子看的时候,慢慢给自己补了课,也逐渐领悟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批人的功劳,而是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历尽艰难,每个人都怀抱匠人精神,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锤炼出璀璨的文明之光。

我之前并不理解什么是匠人精神,后来听到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里的樊锦诗,就是这样一位匠人。

读她坚守敦煌一生的历程,颇多感慨。如果给你我一个机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我们是否能有这样的匠心,坚定地认为这是值得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一时之间,恐怕很难!但是,如果能从平淡生活里,分辨出值得投入全部的感情或者事业,择一事,终一生,不论早晚,都是幸福的。

读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在于:真实!樊锦诗在书中没有说自己的伟大,而是坦然地述说自己曾无数次想离开的心路历程。

她在组织需要、家庭生活和对敦煌的热爱几方面来回做思想斗争,最终一步步妥协,获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但她心里对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却颇多遗憾与亏欠之情。

没有谁是生来而伟大。樊锦诗在世人眼中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也是在无数次和自己的内心交锋、在反复挣扎的纠结中才历练出来。

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蜕变之路吧。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要为一时的迷茫而焦虑,埋头做事,不要放弃,只要方向是对的,总能有所收获。

这本书启发我对自己生活、事业的审视。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自身的能力达到了,总能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浇灌出成强大的生命之花。

摘抄部分金句: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一切在世人看来最艰难的所在,一切人迹罕至的地方,其实是命运对于意志达成最彻底的考验之处。一切在世人看来最不可能有生之意义的地方,恰恰可以唤起生命极大的力量和信念,并且创化出常人难以企及的奇迹。

段先生这一代莫高窟人总是让我们想起孔子盛赞颜回的那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个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非有至高的精神境界所不能。画画的时候就画画,喂猪的时候就喂猪,该思考美学就思考美学,该埋头种地就埋头种地,该做学问就做学问,能够在厄运到来时,处变不惊,一念不生,这真是一种“真者不虚,如者不变”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日日更273:《我心归处是敦煌》:择一事,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