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的三教合一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作者洪应明。该书主要讲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属于清言小说。元明清时期,“三教合一”进一步发展,儒释道三教“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特别是在明朝,“三教合一”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菜根谭》是明晚期的作品,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杂糅、交融于其中。可以说,《菜根谭》是”三教合一“的一个突出呈现,这里主要分三方面论述:


一、出世与入世相结合

    一言以蔽之,即洪公所言:“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应酬篇》)《菜根谭》所追求的是出世与入世的结合:要在尘世间有一番无名的业绩,罢了要全身而退。并且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有着必然的关系。

    《菜根谭》的入世追求和儒家是一脉相承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概论》),“以保爵之策保国家”(《修身篇》),“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应酬篇》)……可见其与儒家经世的宏大理想是一致的。但《菜根谭》的入世不同于儒家的是,它求的是有功而无名,或者说不居名。洪应明认为见誉则毁来,名声显著会引来“贪夫之侧目”、“暴客之弯弓”(《应酬篇》),这样就无法全身而退,所以它追求无名。但由“无名”又不难看出,这很明显地属于道家的思想。《概论》里说道“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再结合无名之功,就很明显地与庄子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承接关系。


二、辩证与中庸相结合

    道家的辩证在《菜根谭》中俯拾皆是,可见其受道家影响之深。但《菜根谭》里的辩证,往往将中间状态作为理想状态,这种中间状态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中庸,这又是儒家思想的深刻体现。

    比如《应酬篇》说道:“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明”“生暗”、“速”“致迟”,明与暗、速与迟是两组对立的因素,在此有了因果关系,本为对立的两者得以转化。这与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也相一致,是一种辩证统一。随后,《应酬篇》里给出不向坏的方面转化的方法是:“故君子以恬养智”、“以重持轻”。虽然表面上这两条方法与上面的“明暗”、“速”“迟”并不是同一条线上的关系,但实质上,这是达到上面两个对子中间关系的方法。再进一步看,其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

    此外,还有“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修身篇》)“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应酬篇》)“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  的人,小事必伺察。”(《闲适篇》)……《菜根谭》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将道家的辩证与儒家的中庸结合起来。


三、朴素与清静相结合

    “朴素”指的是道家返璞归真的状态,“清静”是佛家“心体澄彻”的境界。二者本身就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菜根谭》里达到了形式与境界上的紧密结合。

    正如其名,《菜根谭》推崇的是“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境界。形式上追求清淡寡味,它说“真味只是淡”,并且认为“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奢富贵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皆自《概论》)……由此可见,《菜根谭》追求的是一种寡淡、去欲、贫俭的生活,这也是道家朴素、佛家不执着于外物的表现。

    此外,《菜根谭》追求飘逸、自适的境界。随遇而安、不为外事外物所扰,这是道家逍遥与儒家超脱的结合。《菜根谭》追求的是“栖心元默,以养吾圆机”的平和(《修身篇》),是“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之奥妙(《修身篇》),是“不存矫俗之心”的超脱(《评议篇》)……这是佛、道境界上的相通之处。


    除此之外,“三教合一”在《菜根谭》中还有许多其他表现,如佛与儒的“仁”等等。可以确定的是,《菜根谭》的创作明显地受到“三教合一”的影响,也是“三教合一”的一个重要文学标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菜根谭》中的三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