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杂记]坏人陈友谅

读《明朝那些事儿》,感觉朱元璋最大的对头,除了那些蒙古贵族,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的威胁更大一些。

不喜欢朱元璋,他不是好人。
更不喜欢陈友谅,他是坏人。

在反抗元朝的诸多武装力量中,陈友谅同志是最彻底坚决的一位,远比朱元璋和张士诚要坚决顽强。
张士诚曾经投资过元朝,朱元璋也和元朝的将领勾勾搭搭。

不喜欢陈友谅不是因为他革命意志的问题,而是为人太差,太冷酷,太卑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陈友谅出身不是太高贵,他家世代渔民,而且是最低等的那种渔民,长期生活在船上,鱼腥味浸透到骨子里的那种渔民。
为了改变人生,陈友谅选择了读书,后来到县政府做了文书。

读书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生,到读书无法完全改变人生。
当了文书的陈友谅,仍然经常遭受白眼。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打到他那里的时候,愤世嫉俗,一心改变人生的陈友谅就参加了徐寿辉的队伍。
陈友谅读过书,是个文化人,在以不识字的农民起义军中很快脱颖而出,得到了徐寿辉,特别是徐寿辉丞相倪文俊的赏识。

徐寿辉就是个布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得漂亮,有几个好兄弟帮扶,才做了大哥,能力很一般。
书上说他是个好人,很多好人能力都一般。

能力很一般的人做大哥风险很大,因为很多人不服,想取而代之。
倪文俊就是一个,事情败露后,倪文俊逃到了陈友谅的驻地。

陈友谅把倪文俊的头砍下来,送给了徐寿辉。
陈友谅杀死了倪文俊,就成了徐寿辉的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成了第一重臣的陈友谅如鱼得水,他知人善任,组织能力极强,而且还有很强的带兵能力。
能力如此了得的陈友谅,自然不会甘居人下,何况是徐寿辉这样徒有其表的人之下呢。

当然,没有能力的徐寿辉称王称帝,肯定不会是孤家寡人,除了一起造反的大和尚彭莹玉,自觉文武双全的倪文俊,他手下还有几位忠心耿耿的厉害兄弟,号称四大金刚,分别是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
只有先解决徐寿辉的这些厉害兄弟,才能解决徐寿辉的问题。

陈友谅先从赵普胜下手,罗志了个图谋不轨的名堂除掉了他。
兔死狐悲,丁普郎和傅友德就赶紧桃之夭夭,跑到朱元璋那里打工去了。
此处不养爷,爷到别处去。

解决了这些厉害角色,剩下徐寿辉就简单了。
最后,完全控制局势的陈友谅,在打下朱元璋的采石城后,邀请陈友谅到
五通庙拜神,徐寿辉的人生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的尽头,徐寿辉无限留恋人生,向陈友谅发出最后的祈求。
我把皇帝让给您,我做个小弟,还不行吗。

最后的一线希望还是落空了。
陈友谅的卫士上前,用冰凉的铁锤击碎了好人徐寿辉的脑袋。
铁锤砸碎脑袋,一个很血腥的画面。

拖走徐寿辉的尸体,擦干地上的脑浆血迹,陈友谅就在五通庙登基做了皇帝。

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是,陈友谅弑君篡位当皇帝,建立的大汉国,定的年号竟然是“大义”。

一个不忠不信,不仁不义,无情无义的人,竟然使用大义来做自己的年号。

按某些人的分析,陈友谅的冷酷残暴和不仁不义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喜欢这样的人。

这种人不会一直走下去,最终,鄱阳湖大战,强大的陈友谅还是被相对弱小的朱元璋给干掉了。
也是一件大快人心得事情。

至于明朝那些事儿和真实历史的是否完全一致,则是另外一回事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语杂记]坏人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