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死亡诗社 观后感

死亡诗社

写在开始前,电影人生,昨日工作中同事提及几部经典电影,其中一部来自  《死亡诗社》,回到家中和哥哥一起讨论了一会,马上就决定再次看一遍死亡诗社。看完电影已经是深夜11:00左右,我们带着多多走在小河边散步,谈论着自己对电影经典片段的感受,一直聊到凌晨才回家。

我非常喜欢基丁这位充满哲学、浪漫、启发生命的灵魂老师,他的课堂有趣、生动、充满了体验和启发,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同时我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他用孩子体验的方式、启发性的语言,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一个最深处的向往。对于教育而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他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他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感受事物的不同,让学生走出自己的步伐,让学生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他看起来“出格”的教育启发的是对于事物的自我思考和表达。他让观众的我看到了向往的理想和美好。

最遗憾的选择

电影深深刻画尼尔的悲剧,让我如鲠在喉,内心充满挣扎、悲痛万分。他的结局和基丁让大家感受到的美好教育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会突然让我们感到对生活的无力、现实的苍白... ...

尼尔

也许我们会去评论到底错的是谁?

l是以父母的角度给孩子安排剧本的父亲吗?

“你知道这对你妈妈来说多么重要”

“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把你弄到这里来,你不能让我失望”

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铺一条理想道路。他们不懂和孩子沟通,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听到孩子的反抗的声音便内心暴怒。甚至他们内心极其脆弱,这些话说的多贫乏、多无力、多苍白...他们在乞讨孩子。这样的父母不可怜吗?(我的感受:一个不会表达自己、不懂觉知的父母就是很可怜)

l 是学校吗?是基丁吗?

一所久负盛名的威尔顿学院,从他们开场的开学仪式到就餐的礼仪、以及学校的众多规则,孩子们在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规规矩矩,唯命是从。然而也就是这样的学校,他能够用高分将50%的毕业生送往常青藤。

然而基丁在这里被视为“另类”的存在,他的教学方式打破常规,他让学生体验,突破限制,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发表着自由的言论。

“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勃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他们会因此恨你的”“十七岁的自由思想者?”

17岁的年级,他们的梦想不堪一击,甚至来到这所学校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从小被父母和学校所要求的,他们的心理教育、情商教育根本无力去面对这样强烈的冲突时间。尼尔面对父母时的弱小和无助,已经形成“习得性的无助”了,他们很难战胜来自父母和自己内心挣扎的恐惧和内疚。尼尔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他的同学选择了签字。他们面对冲突的处理和沟通能力比他们实际的年龄要弱许多许多。

选择浪漫当道,更需要保持时刻理智和清醒。

相比较之下,在固执的父母和传统的学校,基丁的过错微乎甚微。甚至他还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面对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看到孩子的选择内心的彷徨和心痛。这样的老师能不让我们为他的受伤悲愤吗?

l 是尼尔自己的人生剧本,他选择悲剧结尾。

尼尔在两个可怜的父母面前,他不断的在“玩游戏”,他满足父母对于他的期望,成绩样样功课是A;他不拒绝父母的任何要求,总在父母面前扮演柔顺的小羊。

选择表演,他明明知道这并不被父母允许;他热爱表演,然而他却没有勇气去向父母证明他对于表演的热爱;在生活中他依然表演,在父母面前表演,甚至付出整个人生完成他的演出。最让我们感到难受的他选择欺骗基丁老师那一段对话。

他所有的选择最终的结果都是对内的强烈惩罚。他有严重的心理抑郁病理现象,却没有人戳破他的谎言,带领他从对自我惩罚中走出来。当下他更需要的是理解,以及一步一步成长的内在力量。

更像是一个教育循环出现的悲剧,已经沉睡的可怜父母无意识的操纵着自己和孩子的命运,学校对家长的教育、心理的教育的漠视和忽略。我始终认为父母更需要觉知和学习。教育工作者也要关注更多层面的内容,和家长共同进步。

我追求浪漫和理智并存的优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13死亡诗社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