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的岁月之五:第一次登台演唱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就读的那座城市,也留在了那所学校。

工作几年后——大概是1991年,但已经记不真切了——单位组织职工文艺汇演,每个系和部门都要出节目。我们系出的节目有两个:一个是时装表演;一个是合唱《打靶归来》。恰好两个节目我都参加了。

要在能够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参加时装表演,可愁死我了。一方面小时候养成的腼腆性格,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乖露丑,还是有点紧张的;另一方面,那时工资比较低,物价上涨速度惊人,除了响应号召买了一二百块钱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库券,还有一些小老乡你20,他30的送出去或“借”出去了,其余基本上汇回老家给父母由他们自由支配,于是所剩无几,至于西装、皮鞋我压根儿就没有。既然是时装表演,约定好的西装配皮鞋是标配,而我因为囊中羞涩没有这些行头。

当时经济系有个研究生,个子比我略矮,他正好有西装和皮鞋,通过一个老乡向他借,他满口答应。穿在身上,由于我比他瘦一些,倒也合身。参加时装表演的是4个男老师,除了我,另外三位分别是1935年出生和1938年出生的两个老先生和一个1954年出生的中生代。我们的身高都在175-180厘米之间,排成一溜,看上去倒也整齐。等到正式表演的时候,我从后台往礼堂下面一瞅,黑压压一片,顿时有点小慌,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那么一哆嗦,前后也就一分钟,硬着头皮上。我们四个人先是鱼贯而出,再从后排前行,转身,然后分立四角,再走交叉线,继而在前排排成一字型,转身,最后收场。

大礼堂的舞台相当于T台,我们在台上走猫步相当于为接下来的合唱《打靶归来》垫场。

说实话,在排练《打靶归来》之前,我是不知道有这首歌的。一个原因是这首歌创作是1960年,比较久远了;再一个原因是在之前这首歌不怎么流行,或者说被不同历史时期的其他相对比较流行的歌曲掩盖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首歌作为参赛曲目,当时没有问,但我估计是想回避预估其他单位或部门可能的演唱曲目,形成“错位竞争”,争取通过“剑走偏锋”令人侧耳倾听。

《打靶归来》的词作者牛宝源1938年出生,是我们上台走猫步的两个老先生的同龄人。他1956年成为一名坦克兵,当时的文化底子一般,但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了军中“小秀才”,后来还上了装甲兵学校,当了文化教员、政治机关文化干事等,但1960年创作《打靶归来》时还只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

至于作曲,同时对作词也有贡献的,则是1928年出生的曾经做过前进歌舞团的作曲家王永泉。

据说刚刚20岁的牛宝源在1959年初的一天傍晚,看见一些戴着大红花的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高高兴兴从靶场归来。于是,便提笔写下“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歌声满天飞”这首“顺口溜”的小诗。后来,这首小诗发表在《文艺创作选集》。1960年初,王永泉看到了这首小诗,认为它很有部队生活气息,于是添了4句歌词(即歌曲的第二段歌词),并将原来的“清脆歌声”改成“愉快的歌声”,使其由原来的4行小诗变成2段、有过渡的一首歌词,进而谱成歌曲《打靶归来》。

一个名字有“源”,一个有“泉”,形成了“源泉组合”。1960年,该曲获得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

牛宝源原诗出处1
牛宝源原诗出处2

记得我们在排练《打靶归来》时是在一个于今看来显得比较逼仄的会议室,近30人分三排站立。歌词主要就那么几句话,曲调也不复杂,学起来很快,一次排练就搞定了。总体上歌曲呈现为一个6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其中前面4个乐句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结构,音乐材料上保持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

这首歌气势比较足,表现的是一种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比较而言,我特别喜欢唱“m i-so -la-m i-so ,la-so -m i-d o -re”)两个衬词,还特地将嗓音弄成男中音;也特别喜欢喊最后的“一、二、三、四”的口号。

《打靶归来》(选段)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o la mi so

La so mi do re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

Mi so la mi so

La so mi do re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一二三四

这次演出属于比较典型的群众文艺活动,与那些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人组合在一起具有专业演出水准的演出不同,强调的是参与。等到正式演出,发现卧虎藏龙,高手云集,我们虽然有认真准备,但最终只是一个“参与者”,没有拿到名次。不过,就在不经意间,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引吭高歌。

《打靶归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歌声中的岁月之五:第一次登台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