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过度辩护效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过于强烈地为自己辩护的人。这种行为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过度辩护效应是一种防御机制,人们通过过度辩护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受到威胁时,他们往往会变得过于情绪化,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次,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也导致了过度辩护的出现。人们认为自己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受到质疑或挑战时,他们会进行过度的辩护,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内在动机是做事的目的指向这件事本身,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外在动机是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如鼓励表扬、物质奖励等。

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过度辩护效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举例

一个小男孩因为对数学十分感兴趣所以非常喜欢学习数学,这就是他的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了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了人们从事推动的推动力)。

现在他的父母为了让他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就决定只要他当天所完成的题目全对就会给予10元奖励,奖金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吸引力,因为有了钱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为了得到奖金他就会努力学习争取所做的题目全对。

在这里,奖金就是他的外在动机(当个体参加某项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奖赏或压力时,他就是被外在动机所驱使的)。也许你们会认为这样很好,这样不就让男孩更加喜欢数学了吗?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小男孩可能刚开始很开心,因为不仅可以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奖金。但时间一长父母给予的奖金开始消磨掉他对数学的兴趣,他找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了,每次都只想快点完成题目,然后拿到父母给的奖金。

到最后,小男孩可能就变得不再喜欢学习数学。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对之前即使是感兴趣的事情,也没有积极性去完成了呢?

结果是:孩子们把做数学题看成了获取奖励的手段,而他们最初的兴趣也消失了。

那么,如何避免过度辩护效应呢?

首先,要有客观的认识。在辩护自己或群体时,要尽量客观地看待自己或群体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于强调自己或群体的优点,忽视自己或群体的缺点。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或群体,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抉择。

其次,要有批评的精神。在辩护自己或群体时,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把批评当成攻击。只有接受批评,才能不断改进自己或群体的行为和作风。

最后,要有细心的思考。在辩护自己或群体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或群体的行为和作风,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有细心思考,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抉择。

总之,过度辩护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会影响人们的抉择和决策。要避免过度辩护效应,需要有客观的认识、批评的精神和细心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忱:过度辩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