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 字左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说,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这段论证对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质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政府应对措施的建议。然而,在这个论证中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论证中未对"生产过剩"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清晰而准确的界定。作者在文中提到生产过剩只是一种假象,但并未说明何为真正的生产过剩。缺乏对生产过剩概念的明确定义可能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存在模糊性,使得后续的论证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其次,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就会自动化解。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化,忽略了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生产过剩的解决并非仅靠市场调节,而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政策干预,例如通过促进技术升级、改善产业结构等方式。
第三,对于经济运行的动态性和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性的理解也有所片面。虽然作者提到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但并未深入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供求的不平衡会导致生产过剩,以及政府是否应该采取干预措施。缺乏对这些细节的分析使得论证显得不够严密。
此外,作者在最后强调政府不必干预的观点时,未考虑到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有效自我调节,例如存在外部性问题、垄断现象等。政府在这些情况下的干预可能是必要的,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后,对于政府干预的态度过于绝对。作者认为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未提供明确的标准和判断依据。在实际情况中,政府的角色与干预程度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而定,缺乏具体的分析和例证使得这一建议显得过于抽象。
综上所述,这段论证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对市场经济和供求关系理解片面、对政府干预的态度过于绝对等问题。对于论证的有效性,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充实论证的论据,以及考虑到市场失灵等现实情况,以使得结论更为准确和可信。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 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这段论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但在分析中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以下是对论证有效性的一些分析和评论。
首先,虽然提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难。就业难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复杂性有关,仅仅依赖于总体的劳动力供求数据可能忽略了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差异。对于一些特定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压力。
其次,虽然提到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素质越高,适应能力越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面临就业压力。当前社会,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职场竞争激烈,即使是高学历者也可能遇到就业困难。就业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包括专业匹配、实际经验、人际关系等,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受教育水平。
第三,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论述中提到了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就业岗位要求过高等因素。然而,这并未考虑到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行业结构调整、技术变革等因素,这些也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最后,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比较简单,主要是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进行就业教育。虽然这些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但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更综合和系统的政策。比如,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与教育的对接,提高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创新与创业等方面的发展。
总体而言,这段论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但在分析深度和全面性上存在一些不足。有效的分析需要更多考虑就业市场的多元性和结构性问题,并提出更为全面、具体的解决方案。
工商管理内容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
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拨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史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去监督。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宫员的以权谋私。这样,以权谋私的罪恶行为就无法藏身,就是最贪婪的人也不敢以权谋私了。
上述论证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缺陷和漏洞,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论证中对人性的本性的界定存在问题。其次,对廉政建设的关键因素的论证以及对监察官制度的批评也需要审慎考虑。以下是对这些要点的详细分析:
首先,论证中对人的本性的界定存在问题。荀子、商鞅、韩非的理论被概括为“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然后推导出人们追求奖赏、逃避刑罚的结论。然而,这种对人性的简化界定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动机,无法简单地将所有人都归结为“好利恶害”的本性。因此,论证在这一点上存在概括和过度简化的问题。
其次,论证在廉政建设的关键因素上存在逻辑错误。论证认为只要在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就可以实现廉政建设。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选拨官员时的重要性。如果在选拨官员时不注重廉洁和道德标准,即使在任用之后进行监督,也难以确保廉政建设的有效性。因此,论证在对廉政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论证时存在逻辑上的缺陷。
第三,对监察官制度的批评也需要审慎考虑。论证认为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员以权谋私是不合理的,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有私利。然而,这种批评忽略了监察官制度的潜在作用和制约机制。监察官制度的建立可以作为一种监督和制衡的机制,有效地防止官员滥用权力。虽然监察官也可能存在问题,但不能因为其也是人就否定整个监察制度的合理性。因此,在对监察官制度进行批评时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其作用和设计。
最后,论证提出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监督官员,但这一方法也存在缺陷。依赖赏罚来维持廉政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果,例如滥用权力、腐败的产生,因为奖赏和惩罚本身也可能受到滥用。此外,论证中对于如何判断何为“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并未给出明确的标准,这也可能导致不公正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上述论证在对人性的本性、廉政建设的关键因素、监察官制度以及奖赏与惩罚的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在分析和评论时,应该更全面地考虑相关因素,并审慎评估论证的逻辑合理性和实际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