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

李宗仁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从八十岁活到零岁,而不是从零岁活到八十岁,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成为伟人。可惜不是。桃花谢了会再开,燕子飞了会再回,可时间不同,他匆匆走过未曾留下一丝痕迹。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也并不是我们知道了,听说了,看过了,就能够幡然醒悟的。

真正的醒悟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和经历的,不是老一辈人整天说的大道理。社会的深浅,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所以,不要幻想自己二十岁就真正明白那些八十岁的道理,只是时候还未到罢了。历史学家维特克在回答马克思女儿燕妮“如何用最简明的语言将人类历史浓缩在一个小册子里”时说到,“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在我看来,意思就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好的人或好的事物会被留下,而坏的人或坏的事物就会像大浪淘沙一样,被淘汰掉。而真正明白所谓的那些大道理,也是在无数次失败、碰壁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担心失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而“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晏殊在《浣溪沙》中曾感慨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花无情,燕子北来南去,一次次的交替,意味着一年年的逝去,而人便是在这交替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时间匆匆流逝,昨日仿佛还是“八岁偷照镜”的孩提,如今已出落成“长眉已能画”的大人。提起时间大多都是感时伤逝,可人们似乎忽略了时间沉淀后的结果。

哲学定义时间为,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点,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延续,没有起始,亦没有终结。无论你对时间抱有何种态度,或留恋,或无奈,他都夜以继日,无声无息的从身边溜走。此间,我坐在电脑旁,细数秒针滴答奔走,忽然就明白了,人类所谓的时间,也不过就是茫茫人生的无数个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时间的一切。生活不尽然如意,或许以为未来一片渺茫,或许盲目的从早到晚,或许以为注定碌碌此生。可是一直往前走,总会有路的。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会被时间遗忘,我们不再需要被定义,不再需要向谁证明。可以在生活的暴击下大笑,可以坦然的面对时光的流逝,接受时间筛下的事物。

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物质存在于世界,依赖于世界,发展于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对错之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好事与坏事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反而可以引导出好的结果。当花不是谁能选择的,当了被蜜蜂偷盗了的花看似不幸,却在福祸转化的条件下花开茂盛。所以,哪怕不幸当了花,甚至是当了被偷盗了的花,也要无所畏惧,做好自己,把握好可以逆风翻盘的时机。《老子》第五十八章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后《庄子》则阳篇又云“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祸福之立义,乃以是否从于道为准,顺从于道即福,违逆于道即祸。偶或有违道之行而遭祸,即明此致祸而改过归于正道,如此则因祸得福,亦可谓福祸相依。因此,哪怕身处逆境,也不要自暴自弃,要把握机会,化不利为有利。

卢思浩在《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中写到,“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黑的,但破晓即将为等待它的人来临”,这与培根《论厄运》中的名句“在刺绣织锦上,我们常可见到,在一片阴暗的背景上绣上一种明丽的图案,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绣一种暗沉的花要悦目得多;从这眼中的乐趣去推想心中的乐趣罢。毫无疑问,美德就像名贵的香料,越经燃烧或碾压而其香越浓郁,正如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昭显美德。”意思有所契合。越黑的天空,越能反衬星光的明亮。结合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越是黑暗的历史时期,越能彰显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豪杰;越是腐朽的文化时代,越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黑暗、艰难的环境更能推进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进步。

世界的本质大抵就如历史学家维特克的答案。而我们人是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一个是客观的世界,即水是冷的,火是热的。另一个则是主观世界,涵盖了我们的认识,信仰,文化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认识新的世界,不断的更新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而我们,便是要在这混沌、随机又偶然、可知和不可知的世界里保持本心,顺应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