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传习录卷下




【二〇六】『格物』的真诀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刘宗周云:“先生每以念字与意字合说,恐念与意终有别。”(《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十八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八上。)

佐藤一斋云:“金溪(陆象山)恒言此心此理,正所谓去心上寻天理也,然或叵得着力处。余姚(阳明)始发挥致良知,然后工夫有所凭,寻得稳当快乐处。此条盖亦心学精粗之辨也。”

梁启超云:“不欺良知一语,王学之精蕴尽于是矣。”

但衡今云:“本段‘格物的真诀’之‘格物’二字,当作克己看;‘致良知的实功’之‘致知’二字,当作复礼看。如此会通,方免病痛。阳明以天理无可把握,故将良知以晓之,俾有实落用功处。非谓良知如此粗疏也。”


[译文]

正德十五年(1520 ),前往虔州,再次见到先生,问:“最近,我做功夫虽然略微掌握些要领,但总难找到个稳当快乐的地方。”

先生说:“你只是一味地在心上寻求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这里边有个诀窍。”

九川问:“请问是什么诀窍?”

先生说:“就是‘致知’。”

九川问:“怎样致知?”

先生说:“你的那一点良知,就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实实在在地遵循着良知去做,是善就存养,是恶就除去,这样是何等的自信快乐啊!这些就是‘格物’的诀窍,‘致知’的真功。如果不靠这样的真知,又怎么去‘格物’呢?我也是近几年才领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刚开始,我还犹豫依照本心恐怕还有不足之处,但经过仔细体悟,自然发现并没有一丝缺陷。”



释疑:

笃信良知,然后才能体会良知的妙用,千万不要被外在的理论给阻碍了。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它在你心里头。你的意念一出来,是对或不对,它立即就知道了,你瞒不了它,因为那是直觉,不是思虑。但是你不要自欺,实实落落依着直觉给你的去做,“善便存,恶便去”,你这样做那就稳当快乐,为善去恶才是格物的真诀。这也是致知的实功,致良知实处用的功。你靠着良知的直觉式的反应,这直觉反应是“真机”,良知像神经反应一样,类似本能的反应,只要你是良的话,本能的反应就是良的。要不靠着真机,你如何去格物?格物不是拿着放大镜看朱丽叶,是从心里面找。

“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一开始还怀疑,觉得咱靠着他还靠不住,好像还得扶着一点别的东西,单一靠他不行。后来精细看,认为它足够了,没有任何不足之处,用良知这个镜子一照就行。所以说非常稳当、简便、快捷。


批注:

①庚辰。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阳明四十九岁。


②虔州。即赣州。今江西赣州市。


③理障。以理阻碍正知,语出《圆觉经·弥勒菩萨章》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页十六):“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卷)


④诀窍。秘诀也。


⑤)参见《答魏师说》:“所云任情任意,认作良知,及作意为之,不依本来良知,而自谓良知者,既已察识其病矣。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矣。所疑拘于体面,格于事势等患,皆是致良知之心未能诚切专一。若能诚切专一,自无此也。”(《全书》卷六)


⑥看。三轮执斋本作“看来”。


⑦小。施本、俞本,作“少”。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