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

传习录(卷下)

 

【三一四】送别邹谦之有感

癸未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峰。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一友问曰:「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

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

嘉靖二年(1523)的春季,邹谦之来到绍兴问学,盘桓数日辞去,先生一直送到浮峰。这天晚上,先生与蔡希渊等下船到延寿寺借宿。大家秉烛夜坐,先生感叹惆慎不已。

他说道:“江水滔滔.烟柳蒙蒙,谦之瞬间就到了百里之外的地方了。”

有位朋友问:“先生为什么对邹谦之的怀念这么深切呢?”

先生说:“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样的人,和谦之非常接近啊!”


释疑:

这段是先生对君子之风的描述,大抵道德学问越高深的人,越是虚怀若谷,越是谦虚谨慎,越是脾气超好。阳明先生以曾子的这番话比喻邹谦之的为人气度,评价是相当高的。

邹谦之与先生也算经历过宸濠之乱。当年就是他负责很多事,收到了叶芳收下宸濠的礼物的消息,他担心叶芳会阻碍先生进攻南昌。先生说看过叶芳建的房子,都是用上好材料做的,是有久居之心,不会反的。后面果然如此,叶芳来了就站在阳明这方攻打宁王。


志同道合者,惺惺相惜,是良知发见。善与人同者,必能善于同人。先生破宁王,缴悍匪,能够振臂一呼,八方响应,所凭借者,莫非此理乎!

诚然,先生赞弟子谦之之语,也正是先生自身的写照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先生乃真性情中人也!

想到《周易·乾文言》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论,遂成《浣溪沙·天理良知眷古今》一曲,曰:

天理良知眷古今,清风明月漫华林,高山流水遇知音。

赞叹人生诚可贵,孔颜乐处志同心,江涛烟柳共君吟。(以诚)


精讲摘要:

这是阳明先生谦虚的一面,学生比我水平高,但他还这么谦虚地请教我,所以我对他特别尊重,对他特别怀念,其实这也是在鞭策周围的同学向邹谦之学习、看齐的意思。

“有若无,实若虚”都是做人的境界和艺术。


批注:

①癸未。嘉靖二年(一五二三),阳明五十二岁。

②邹谦之。名守益,字谦之,号东廓(一四九一至一五六二),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一五一一)授翰林编修。宸濠反,从阳明起义。议大礼忤旨下狱,谪判广德州(今安徽广德县),建书院讲学。后升南京国子祭酒。旋落职,闲居四十一年,讲学不休。卒谥文庄。参看《明儒学案》卷十六。

③越。浙江绍兴。

④希渊。蔡宗兖之字。参看第九十九条,注一。

⑤以能问于不能……犯而不较。语见《论语·泰伯篇》第八,第五章。

⑥参见《书石川卷》:“某之于道,虽亦略有所见,未敢尽以为是也。其于后儒之说,虽亦时有异同,未敢尽以为非也。朋友之来相问者,皆相爱者也,何敢以不尽吾所见。正期体之于心,务期真有所见。其孰是孰非,而身发明之,庶有益于斯道也。若徒入耳出口,互相标立门户,以为能学,则非某之初心,其所以见罪之者至矣。”(《全书》卷八)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2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