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维模型—2019-01-25

最近看书,又看到“半衰期”这个词。把半衰期引入思维模型,非常好。

什么是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的时间。各元素的半衰期区别很大,如,碳(C)是5730年,钋(Po)是0.0018秒。采铜的书里面也借用了半衰期这个概念,如果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做这个事情的效用,那么做某件事的半衰期可以定义为停止做该事情后,得到的效用降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这句话说起来很拗口,打个比方:比如说,看电影得到的感官刺激,假定是100,坐在电影院时达到峰值;刺激降为50需要2天,那么看电影的半衰期就是2天。再比如,看无聊电视,电视关掉立刻就没有什么收获了,那么电视的半衰期就是10分钟。

采铜提出了一个观念:我们要尽可能多做半衰期长的事情。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半衰期长的事情,也分为效用高和效用低的事情,没关系,不用关系效用高低;比如,培养金字塔的思考表达方式,这就是效用很高的事情;认真练习1小时书法,这就是效用相对低的事情。没关系,只要半衰期长,去做就行了;第二,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比如,打电脑游戏,无聊刷朋友圈,刷微博。

采铜的这个提法,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多做具有积累性的事情。不管每次的改变有多小,但是积少成多,每次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累加的,而不是每次都是重新来过。比如说背单词,虽然每次背过后都会很快忘掉,但其实每次都在大脑里留下了印象,每次并不是在做无用功。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如果我们总是在做毫无积累性的事情,那就像西西弗斯一样,只是每天在推石头上山,很辛苦,但是对未来毫无帮助。

为什么要说半衰期这个概念呢?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回头看这一年,到底有多少事情可以说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有多少事情就是为了应付当下呢?老实说,后者还不少。

我想起之前和大学同学聊天,他现在带团队,很为人手发愁:基本上工作5年的人就应该可以独当一面,但是现在多的是工作三年四年的人,总是觉得还是欠一点火候。

我就想,工作4年和工作5年,到底有多少差别呢?是不是一定要5年呢?能不能4年,甚至3年?并且,5年就一定可以了?那么工作6年7年的,也就都可以了?

这些问题答案很浅显。很多事情,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时间只是一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成长的密度。大家同时大学毕业,为什么有的人很快崭露头角,有的人一辈子泯然众人?因为同样做一件事情,有的人只是机械完成,固然也有收获;有的人呢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总结,收获可以翻倍甚至多倍,这就是成长的密度不一样。如果他还愿意多加班延长工作时间,那么进步就更快了。因此,有的人看起来不像这个年纪的人,就是因为他的成长密度更大,因此可以说是有效延长了生命。

所以说,加班并不是坏事。加班是增加成长密度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就说这么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思维模型—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