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网站即软件,而且是一种新型的软件。这种"互联网软件"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建立在分布式体系上,通过互联网通信,具有高延时(high latency)、高并发等特点。
网站开发,完全可以采用软件开发的模式。但是传统上,软件和网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很少有交集;软件开发主要针对单机环境,网络则主要研究系统之间的通信。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这两个领域开始融合,现在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开发在互联网环境中使用的软件。而RESTful架构,就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互联网软件架构。它结构清晰、符合标准、易于理解、扩展方便,所以正得到越来越多网站的采用。
REST这个词,是Roy Thomas Fielding在他2000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他是HTTP协议(1.0版和1.1版)的主要设计者、Apache服务器软件的作者之一、Apache基金会的第一任主席。他的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关注,并且立即对互联网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互联网软件的架构原则,定名为REST,即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缩写。这个词组的翻译是"表现层状态转化"。如果一个架构符合REST原则,就称它RESTful架构。要理解RESTful架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理解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这个词组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每一个词代表了什么涵义。
所谓"资源",就是网络上的一个实体,或者说是网络上的一个具体信息。它可以是一段文本、一张图片、一首歌曲、一种服务,总之就是一个具体的实在。你可以用一个URI(统一资源定位符)指向它,每种资源对应一个特定的URI。要获取这个资源,访问它的URI就可以,因此URI就成了每一个资源的地址或独一无二的识别符。
“资源"是一种信息实体,它可以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把"资源"具体呈现出来的形式,叫做它的"表现层”(Representation)。比如,文本可以用txt格式表现,也可以用HTML格式、XML格式、JSON格式表现,甚至可以采用二进制格式;图片可以用JPG格式表现,也可以用PNG格式表现。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在HTTP请求的头信息中用Accept和Content-Type字段指定,这两个字段才是对"表现层"的描述。
访问某一个网站,就代表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的一个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涉及到数据和状态的变化。互联网通信协议HTTP协议,是一个无状态协议。这意味着,所有的状态都保存在服务器端。因此,如果客户端想要操作服务器,必须通过某种手段,让服务器端发生"状态转化"(State Transfer)。而这种转化是建立在表现层之上的,所以就是"表现层状态转化"。而客户端用到的手段,只能是HTTP协议。具体来说,就是HTTP协议里面,常见的四个表示操作方式的动词:GET、POST、PUT、DELETE。它们分别对应四种基本操作:GET用来获取资源,POST用来新建资源(也可以用于更新资源),PUT用来更新资源,DELETE用来删除资源。
综合上面的描述,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RESTful架构:
每一个URI描述一种资源;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这种资源的某种表现层;
客户端通过四个HTTP动词,对服务器端资源进行操作,实现"表现层状态转化"。
网络应用程序,分为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当前的发展趋势,前端设备种类繁多(手机、平板、桌面电脑、其他专用设备等等),并且很多时候前端和后端是分离开来开发和部署。因此,必须有一种统一的机制,方便不同的前端设备与后端进行通信。这导致API构架的流行,RESTful API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套互联网应用程序的API设计理论。
RESTful API通常使用https协议并提供相应的域名给客户端进行访问。并且尽量将API部署在专用的二级域名下,例如:
https://api.example.com
如果API相对简单,可以直接部署在一级域名下,例如:
https://example.com/api/
版本号是为了保证API 的稳定性,并且向下兼容。在 API 没有变化的时候,API 实现的更新和升级,都应该确保原有客户端请求不出现问题。这种方式通常在 URI 中增加一段用于标识版本,例如/v1
、/v2
等。例如:
https://api.example.com/v1/
或者
https://example.com/api/v/
路径又称"终点"(endpoint),表示API的具体网址。在RESTful架构中,每个网址代表一种资源(resource),所以网址中不能有动词,只能有名词,而且所用的名词往往与数据库的表格名对应。一般来说,数据库中的表都是同种对象记录的"集合"(collection),所以API中的名词也应该使用复数。举例来说,有一个API提供动物园(zoo)的信息,还包括各种动物和雇员的信息,则它的路径应该设计成下面这样。
https://api.example.com/v1/zoos
https://api.example.com/v1/animals
https://api.example.com/v1/employees
或者
https://example.com/api/v1/zoos/1
https://example.com/api/v1/animals
https://example.com/api/v1/employees
对于资源的具体操作类型,由HTTP动词表示。常用的HTTP动词有下面七个(括号里是对应的相关操作)。
GET(SELECT):从服务器取出资源(一项或多项)。
POST(CREATE):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
PUT(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后的完整资源)。
PATCH(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的属性)。
DELETE(DELETE):从服务器删除资源。
HEAD:获取资源的元数据。(不常用)
OPTIONS:获取信息,关于资源的哪些属性是客户端可以改变的。(不常用)
例如:
GET /zoos:列出所有动物园
POST /zoos:新建一个动物园
GET /zoos/id:获取某个指定动物园的信息
PUT /zoos/id:更新某个指定动物园的信息(提供该动物园的全部信息)
PATCH /zoos/id:更新某个指定动物园的信息(提供该动物园的部分信息)
DELETE /zoos/id:删除某个动物园信息
GET /zoos/id/animals:列出某个指定动物园的所有动物
DELETE /zoos/id/animals/id:删除某个指定动物园的某个动物信息
如果检索的记录数量很多,服务器不可能都将它们返回给用户。API应该提供参数,过滤返回结果。例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请求过滤参数。
?limit=10:指定返回记录的数量
?offset=10:指定返回记录的开始位置。
?page_num=1&page_size=20:指定第几页,以及每页的记录数。
?sortby=name&order=asc:指定返回结果按照哪个属性排序,以及排序顺序。
?animal_type_id=1:指定筛选条件
服务器向用户返回的状态码和提示信息,常见的有以下一些(方括号中是该状态码对应的HTTP动词)。
如果状态码是4xx或者5xx,就应该向用户返回出错信息。一般来说,返回的信息中将error作为键名,出错信息作为键值即可。
{
error: "Invalid API key"
}
使用RESTful API作为Web服务对外提供服务的入口,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标准,在提供REST API的同时,如何进行 API文档管理是一个较为麻烦的事情,作为开发人员我们都了解API文档的重要性,但总是嫌其编写的麻烦,Swagger的出现很好地帮我们解决文档编写的事情,开发人员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API文档编写,并且通过springfox可以很好的和Spring框架集成。
<dependency>
<groupId>io.springfoxgroupId>
<artifactId>springfox-swagger2artifactId>
<version>2.9.2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io.springfoxgroupId>
<artifactId>springfox-swagger-uiartifactId>
<version>2.9.2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fasterxml.jackson.coregroupId>
<artifactId>jackson-databindartifactId>
<version>2.9.6version>
dependency>
首先创建一个SwaggerConfiguration配置类,如下:
@Configuration
@EnableSwagger2
public class Swagger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Docket api() {
return new Docket(DocumentationType.SWAGGER_2)
.apiInfo(apiInfo()).enable(true)
.select()
.apis(RequestHandlerSelectors.withClassAnnotation(Api.class))
.paths(PathSelectors.any())
.build();
}
/**
* Api接口描述配置
*/
private ApiInfo apiInfo() {
return new ApiInfoBuilder()
// 文档标题
.title("移动端接口文档")
// 文档描述
.description("移动API文档接入说明")
//api说明网站
.termsOfServiceUrl("https://github.com/baiczsy")
//Api版本
.version("v1")
.build();
}
}
配置说明:
使用@EnableSwagger2
注解来开启Swagger2功能,在整个类中最重要的就是Docket
的Bean,Docket
定义了 Swagger的版本、以及对外暴露的API等信息。上面的api方法构建Docket
的Bean并做了以下一些配置工作:
创建一个Docket
对象,并指定Swagger文档类型
apiInfo()方法用于设置Api的相关描述信息
select()方法生成ApiSelectorBuilder
对象实例,该对象负责定义对外暴露的API入口
接着调用ApiSelectorBuilder的apis()方法并通过RequestHandlerSelectors
类进行扫描来决定哪些类需要Swagger生成api文档。例如:RequestHandlerSelectors.withClassAnnotation(Api.class)表示扫描带有@Api注解的类将生成api文档
然后调用ApiSelectorBuilder的paths()方法并通过PathSelectors匹配满足条件的请求路径,设置为any表示任意路径都匹配,它总是返回true
build()方法根据设置好的RequestHandlerSelectors
和PathSelectors
返回当前的Docket实例
接下来还需要配置Spring MVC的Resource Handler,因为后续需要使用到Swagger UI,它有些静态资源需要加载。
Java配置:
Sping mvc配置类实现WebMvcConfigurer接口,并重写addResourceHandlers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ResourceHandlers(ResourceHandlerRegistry registry) {
registry.addResourceHandler("swagger-ui.html")
.addResourceLocations("classpath:/META-INF/resources/");
registry.addResourceHandler("/webjars/**")
.addResourceLocations("classpath:/META-INF/resources/webjars/");
}
或者使用Xml配置:
<mvc:resources location="classpath:/META-INF/resources/" mapping="swagger-ui.html"/>
<mvc:resources location="classpath:/META-INF/resources/webjars/" mapping="/webjars/**"/>
最后运行项目,在浏览器中输入:
http://localhost:8080/swagger-ui.html
可以看到如下web页面:
@Api
该注解将一个Controller(Class)标注为一个swagger资源(API)。在默认情况下,Swagger-Core只会扫描解析具有@Api注解的类。该注解包含以下几个重要属性:
例子: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v1")
@Api(tags = "用户模块API")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
@ApiOperation
用在方法上,说明方法的作用。对一个操作或HTTP方法进行描述。具有相同路径的不同操作会被归组为同一个操作对象。不同的HTTP请求方法及路径组合构成一个唯一操作。此注解的属性有:
例子:
@GetMapping("/users")
@ApiOperation(value="查询用户列表", notes = "查询用户列表", httpMethod = "GET")
public List<Users> listUser(){
List<Users> userList = listUsers();
return userList;
}
@ApiImplicitParams
用在方法上,包含一组@ApiImplicitParam参数说明
@ApiImplicitParam
这个注解@ApiImplicitParam必须被包含在注解@ApiImplicitParams之内,用于对方法的每一个参数进行详细说明。可以设置以下重要参数属性:
例子:
@GetMapping("/users")
@ApiOperation(value="查询用户信息", notes = "依据ID查询用户详细信息", httpMethod = "GET")
@ApiImplicitParams({
@ApiImplicitParam(
name="id",
value="用户ID",
required = true,
dataType = "String",
paramType = "path")
})
public Users getUser(@PathVariable("id") String id{
Users user = getUserById(id);
return user;
}
@ApiResponses
此注解标注在方法上,表示一组响应。用于包含一组@ApiResponse注解。
@ApiResponse
描述一个操作可能的返回结果。当REST API请求发生时,这个注解可用于描述所有可能的成功与错误码。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这个注解去描述操作的返回类型,这个注解必须被包含在@ApiResponses注解中。可以设置以下重要参数属性:
code
HTTP请求返回码。有效值必须符合标准的HTTP Status Code Definitions
message
易于理解的文本提示消息
response
返回类型信息,是一个Class对象
responseContainer
如果返回类型为集合类型,可以设置相应的值。有效值为 “List”, “Set”, “Map”,其他任何无效的值都会被忽略
例子:
@GetMapping("/users")
@ApiOperation(value="查询用户列表", notes = "查询用户列", httpMethod = "GET")
@ApiResponses({
@ApiResponse(code = 200, message = "success",
response = Users.class, responseContainer = "List"),
@ApiResponse(code = 500, message = "服务器内部错误")
})
public List<Users> listUser() {
List<Users> userList = listUsers();
return userList;
}
@ApiModel
标注在model类上,利用这个注解可以做一些更加详细的model结构说明。主要属性有:
@ApiModelProperty
标注在model的字段或get方法上,对每一个字段进行详细的描述。主要的属性值有:
例子:
@ApiModel(value = "users", description = "用户对象信息")
public class Users {
@ApiModelProperty(value = "用户id", example = "1001")
private String id;
@ApiModelProperty(value = "用户名", example = "user1")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ApiModelProperty(value = "年龄", example = "26")
private Integer age;
public String getId() {
return id;
}
public void setId(String id) {
this.id = id;
}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Name;
}
public void set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public Integer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eger age) {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Users{" +
"id='" + id + '\'' +
", userName='" + userName + '\'' +
", age=" + age +
'}';
}